摘 要: 觀察能力是一種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與傳授知識相結合,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觀察是學生發展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基礎。較強觀察的能力對開發智力十分重要。因而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關鍵詞: 生物教學 觀察能力 培養方法
《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由應試教育轉軌于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新的知識、新的理論不斷出現。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人們普遍認識到: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學生面臨著信息時代的挑戰,因此他們必須具有更強的接收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教育和培養學生具有全面地、正確地、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質特征的觀察能力,從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教育的重要問題。
一、明確觀察的任務和目的
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觀察的能力是指運用感官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學生認識自然、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種智能活動。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制訂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上。觀察在生命科學研究上有重大作用,許多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規律就是通過觀察發現的。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我們必須仔細認真地利用生物實驗。初中《生物》38個學生實驗中,單純的觀察實驗就有28個,占全部學生實驗的73%以上。教師應在生物教學中,努力通過各種方法、途徑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觀察能力。例如實驗:觀察洋蔥表皮細胞:(1)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2)觀察前老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并且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整好光圈,光線強弱也要控制適當。(3)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4)觀察的結果好壞由老師檢查,檢查方法可以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讓學生繪制出觀察的標本圖示,這樣一定能達到觀察的目的。生物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途徑主要是實驗。初中生物實驗包括觀察的能力、實驗操作的能力、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實驗設計的能力、綜合應用的能力。而觀察的能力培養是上述各項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養,也是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因此,必須科學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觀察的途徑和方法
觀察的能力提高,有賴于正確的觀察程序和方法,教師教會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對培養學生觀察力是十分必要的。(1)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掛圖是生物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它與教材中的插圖都是根據教材繪制的,配合教材,生動、形象、可視性強。掛圖和插圖的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與大腦思維的積極協調活動,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培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觀察能力。(2)演示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很重要。演示實驗能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學生必須認真觀察,才能獲得事物現象的各種感性認識,為掌握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生物模型、實物標本、幻燈、錄像、教學電影、多媒體等,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荷蘭的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池塘水,發現了微生物世界;英國的實驗管理員胡克同樣在顯微鏡下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細胞;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觀察雜交豌豆后代的性狀,發現了遺傳,創立了遺傳學。利用中午、放學的課余時間和節假日,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或到野外進行各種各樣的生物觀察。學生可以通過采集、制作動物、植物標本,學習一些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學習飼養一些動物、進行水稻的雜交實驗,等等。學生可以觀察到大量的生物現象,不僅能擴大知識視野,而且能培養觀察的興趣、觀察的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態度。特別是學校外面的觀察更能夠陶冶學生們的情操,使他們更加熱愛大自然,同時也增強了他們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因而,課外活動和校外考察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很重要。
三、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原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主性,培養他們的刻苦鉆研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觀察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要有興趣。興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礎。老師可以通過給學生介紹有趣的生命現象,開展課外活動,進行校外考察,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等途徑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這樣,學生往往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能表現在生物的觀察之中。當觀察成功的時候,他們就會興趣盎然,手舞足蹈;而當觀察失敗的時候,他們則會興味索然,毫無信心。在觀察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盡量使學生的觀察獲得成功,以激發他們的生物觀察興趣。另外,傳統的觀察實驗通常是驗證性的,學生一般只是按規定的步驟進行預期的觀察。在觀察活動中,涉及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察內容不多,對求知欲極強的學生來講,觀察興趣因此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將學生作為主體,用探索性的教學方法,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在不斷的解疑中獲得成功,這會使學生的觀察興趣大大增強。學生喜歡做實驗,特別喜歡自己親手動手做實驗。因此,我們在上每一節實驗課時,尤其是第一節實驗課,應當要求學生在遵守紀律的情況下,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動手。而教師對所做的實驗要熟練,并在實驗前講述本次實驗的目的、步驟,引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在進行觀察實驗前,一定要使學生掌握使用各種觀察工具的方法、技能,這對學生順利地進行觀察及培養觀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實驗過程中,更要關心學生,鼓勵他們,發現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地從旁指導,對實驗中出現的錯漏問題應當及時糾正。但絕對不能代替學生做實驗,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學生,以免影響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人人都要寫一份實驗報告,將所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然后教師給予評價。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能提高其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其敏銳的生物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