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使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方法,可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降低教學難度,對促進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多媒體在教學的應用中還存在一些缺憾,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媒體的作用;傳統媒體在教學中也有現代多媒體不可取代的優點。教師要有效發揮這兩種媒體的作用。
關鍵詞: 傳統媒體 現代媒體 有機結合
使用現代多媒體(現代媒體),以模擬動畫、音樂、語言、文字等全方位的立體教學,能夠將難懂、抽象的知識內容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降低教學難度,適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教學要求[1]。在增加學生知識容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明顯優于傳統媒體(模型、粉筆和書等)。但現代媒體是否完全可以取代傳統媒體呢?傳統媒體在教學中又有哪些優勢?我們的教學如何把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有機結合,在教學中什么時候用多媒體,哪些地方不得不用傳統媒體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兩種媒體教學在創設情境、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中的作用。
多媒體由于其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可以創設許多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這是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由于現代媒體可以跨越教學時間與教學空間的束縛,能夠將一些使用傳統媒體無法展現的深奧、抽象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因而降低了教學難度。在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點方面,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均有各自獨特的作用,但現代媒體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教學過程的“奢華”,講究聲音、錄像、動畫和投影,追求知識傳授上的“大容量”,就最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顧此失彼,使教學內容的重點不突出而降低課堂效率。
二、兩種媒體教學對學生主體作用的影響。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1]。現代媒體的最大特點是模擬動畫、音樂、語言、文字等全方位的立體教學,它突破了教學時間與教學空間的束縛,把人的大腦思維、眼的觀感和耳的聽覺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立體思維和記憶吸收知識。但學生眼、耳、腦并用是否就等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不然。在眼花繚亂的畫面背后,學生們也是在不自覺中被動地接受教師們早已經設計好的某些東西,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內,學生的思維在課件的影響下也只能跟著老師思路走。因此,現代多媒體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本質上仍然是被動的[2]。而傳統媒體雖然立體教學效果遠不及現代媒體,但學生上臺演示、思考、做筆記等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比現代媒體教學要多。
課堂操作是學生掌握知識、反饋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多媒體走進課堂后,課件“統治”課堂,有些教師把上課要講的每一個內容甚至是每一句話都寫進了課件,然后用多媒體播放一遍。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過多的幻燈片的演示,必然導致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堂讀書、思考與討論的時間,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此外,由于多媒體的播放速度過快,學生無法做筆記,兩節課下來學生只能感覺到一晃而過、眼花繚亂的演示,實際上學生知之甚少。因此,傳統媒體比現代媒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機會更多,但要積極把握,否則會使課堂變成一潭死水。
三、兩種媒體教學的互動差異。
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在傳統媒體教學中,優秀的教師可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等感召學生,引導學生。教師可用充滿情感的話語和體態,傳達自身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神態動作都能觸發與學生互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3]。而多媒體教學中“人”與“機”的交流是單向的,學生看著熒屏上的漢字和圖像,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課件,既不能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又缺乏激勵的過程,演示取代了互動。因此,現代媒體通過師生交流、課堂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方面比傳統媒體更困難。
四、兩種媒體教學對學生的動態調控。
課堂教學的精妙在于藝術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隨時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板書和應變能力是調節學生注意力的最好的調節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對象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會不同,教師必須有高妙的教學機智應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情況,將教學重心始終放在對學生的動態調控上。有經驗的老師能從學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反應,而學生也可以從老師的面部表情和手勢中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卻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會隔斷這種無聲的交流,師生面對面的熱烈融洽的交流氣氛就會削弱,而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實質上也就成為一種借助于高科技的“滿堂灌”[4]。因此,濫用多媒體手段只能阻礙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使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動態調控。而傳統媒體利用模型、粉筆和書等與學生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有利于對學生的動態調控。
五、兩種媒體教學對學生注意力和復習的影響。
隨著制作課件的軟件越來越完善,素材越來越多,不少課件背景、裝飾圖案五彩繽紛,不少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插圖、動畫、音響充斥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全在音樂或圖片上。結果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學生表面看似興趣盎然,課堂看似活躍,實則不然,學生對應掌握課堂知識的注意往往被對圖畫、音響的注意所削弱。另外,由于在幻燈片的制作中,每張幻燈片的容量有限,一般都會把圖片和文字分開,播放時學生往往看到圖就看不到文字小結,要求學生做筆記的話就要在圖片和文字之間進行切換,這既不便于學生做筆記,又不便于學生進行圖文結合的記憶。
由于多媒體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師將大量的資料糅合在一個課件中,過多的資料使學生目不暇接,有時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換了一張幻燈片,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既沒有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又常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導致學生課后無法復習,而傳統媒體在這方面要占絕對的優勢。
總之,多媒體教學給教師提供了一種非常先進的教學手段,但它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是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又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完美和補充。反過來,傳統媒體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彌補現代媒體的不足或缺憾。所以在設計課件時,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把這兩種媒體完美結合,并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4]。一些重要的板書應該發揮黑板的作用。教師在設計現代媒體時,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并著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設計課件內容時應以簡潔明了為妙,每一張幻燈片的內容切忌過多,并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件,做到課件為人所用,使教學媒體真正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線嬋娟.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45.
[2]李旭平.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0,(08):53-56.
[3]張榮偉.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
[4]孫淑莉,宋登江.淺談多媒體在高校教學應用中的利與弊[J].經濟研究導刊,2011,(34):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