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教師中常用的技術之一。愛因斯坦曾說,問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蓋爾通過研究發現,提問回答往來占超過一半的上課時間。尼爾波茲曼曾在《Teaching As a Conserving Activity》一書中提出:“提問是我們最重要的智力的工具,我們所有的知識均從提問中獲得。”1912年,Rommiet Stevens指出,教師一天平均提問395次,一半以上的上課時間存在問與答。教師的提問和課堂互動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成功的信息傳輸,這也是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然而,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也成了眾多老師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就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進行討論。
一、有效提問的特點
提問中存在很多技巧,在英語教學中,不同的老師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因此,很多專家試圖找出有效提問技巧特點的規律,并以此作為評判課堂互動的優劣和提問的有效性的依據。
據凱利(1983年)和金塞拉(1991)認為有效提問是指在一個交互式課堂中提問能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師能給予學生迅速的、積極的、充分的答復,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機會。Borich指出:“有效的問題是指教師進行與課堂相關的提問并且能獲得學生的積極響應,從而構成一個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的互動效果。”
正確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有效提問的方法
1.提問的原則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為解決問題或達到某個目標而進行的溝通,所以必須遵循與溝通同樣的原則,格萊斯稱之為“合作原則”?!昂献髟瓌t”包括: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數量準則要求教師必須根據需要提供信息,不能過多或過少。質量準則意味著教師不能提供你認為是虛假的或者你缺乏足夠證據的信息。因此,教師的問題不能是臨時產生的,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問題的答案必須能在相關書籍中找到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否則,它們將毫無意義。關系原則要求教師的提問必須和本課內容有關。方式準則要求教師在溝通中避免使用一些存在疑惑或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要簡潔明了,使學生能盡快地明白。有時在提出一個問題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主要問題,但是根據問題的數量和質量原則,每次一般只提一個問題,等學生回答結束后再提另一個問題,要避免多個問題同時產生。這四個準則不僅是一個成功的保證,而且是進行有效提問的先決條件。
2.提問的分布
大多數教師認為他們能夠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那些獲得高分的學生在課堂上被提問的次數遠多于那些獲得低分的學生。研究人員還發現,教師通常喜歡將提問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學生較活躍的區域(大多數在一個教室的前排),他們很少直接在沉默寡言的學生中提問題。在中國英語教學實踐中經常見到老師請那些有正確答案并準備發言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便使大量的學生變得懶于思考,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不舉手,老師就不會叫他們回答問題。長此以往,提問只面向少數學生,課堂提問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問題越多,那些活躍的學生就會得到越多的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不斷進步,相反,那些不活躍的學生則會越來越少地參與課堂討論,越來越少地獲得鍛煉的機會。這種惡性循環的直接后果是,好的學生更好,差的學生越差。
所以,一些我們平時看似公平合理的一些提問方式便值得質疑了。例如,常用的提問方式“一個接一個”,學生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應該回答,他們則只會考慮自己的問題而很少關注其他問題。如果教師可以通過叫名字的方式請學生回答問題,并盡可能記住被叫過的學生的名字,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盡可能平均分給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回答,那么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在獲得尊重的同時會提高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當然,對于那些英語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幫助。
3.提問的等待時間
為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教師會要求學生很快地回答問題。但是,如果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將降低他們的回答欲望,有的甚至不愿意思考。更何況,一個很短的思考時間會讓他們感到緊張,無法組織自己的語言,有些學生甚至會因為緊張而不能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般而言,越是高層次的問題,答案越復雜。心理實驗表明,經過老師提問后,學生的思維活動將出現兩次高潮。第一個高潮將出現在提問的不久后,學生會在腦海中形成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全都是有用的答案,在此之后則會陷入思維瓶頸。那些首先取得突破獲得所需信息的學生則開始形成第二個高潮。許多創造性的思維成果出現在這個階段。因此,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思考會使他們更有信心,更多有創造性的答案就會出現。ESL的研究已經證明,額外的等待時間將允許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有更好的機會來組織答案。霍利和金建議,至少要有五秒鐘的等待時間,同時,等待時間越長,則能獲得更多學生的答案。懷特和萊特邦則認為最好的等待時間為12至15秒。還有人發現,學生思考的時間較長,可能有以下變化:(1)學生可能有較長的答案。(2)學生回答問題的意愿可能會增加。(3)學生將對他們的回答產生更多的信心。(4)學生會提供更多答案。此外,在等待他們的答案的同時,教師的眼睛可以掃視全班學生,教師鼓勵的眼神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應該避免過多的提示和打擾。當一個學生不能完全或正確回答,老師也應該給他/她一些時間考慮再以適當的方式詢問其他學生。
4.提問的時機
在一節課上有三個提問的黃金時間:上課的開始、中間和結束階段。在上課開始時的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從上節課的內容和課間活動中轉移到英語課堂上。它可以有效地調節英語課堂氣氛。課堂中間階段的提問則對教師的修養和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即教師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提問不同類型的問題。這個提問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新知識。學生的頭腦在這個時間段是高度集中的,所以教師應充分加以利用。學生在課堂的下半段感到疲勞,所以在最后面的問題則要有益于消除他們的疲勞,并加強和鞏固在這個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如果教師能在適當的時間提適當的問題,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提問不僅是知識的輸出,還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不斷了解和研究提問的不同方法和有效提問的特點,提出有效的英語教學問題。通過不斷研究提問的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