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1世紀網刊一篇關于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報道,引發了公眾對中國白酒行業的巨大恐慌。除了酒鬼酒緊急停牌之外,資本市場白酒板塊暴跌,一天市值就蒸發了超過400多億。
筆者注意到,無論是白酒企業,還是相關部門,包括中國酒業協會,面對公眾的質疑,態度非常值得玩味。除了瀘州老窖公開聲明自己的白酒不含塑化劑之外,絕大多數的白酒企業都選擇了沉默。
中國酒業協會11月19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目前,我國白酒標準正在研究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標準限定,某些媒體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就斷言白酒產品塑化劑超標,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然而,很顯然,這個聲明只能說明目前中國白酒產品還缺乏塑化劑含量的標準,但卻并不能說明,目前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是否真的安全。
其實,早在去年5月,臺灣發生添加塑化劑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后,衛生部隨即在2011年6月了《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該文件規定塑化劑的最大殘留量為0.3㎎/㎏。2012年8月20日,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關于白酒產品塑化劑有關問題的說明》中,明確寫到:“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全面的測定,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份,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這意味著,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成份,最高為衛生部規定單位最大含量的8倍左右,最低超過衛生部規定的單位最高含量的1.7倍,平均約為衛生部規定單位最大含量的2倍。
但即便如此,在該說明中,中國酒業協會卻表示:“目前,全國白酒重點企業的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指標均低于食品標準值。”并且在11月19日的聲明中再次強調:“目前,中國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的白酒產品中塑化劑含量遠遠低于國外相關食品標準中對塑化劑含量指標的規定。”很顯然,這種表述本身明顯前后矛盾,如果白酒是食品,白酒的塑化劑含量遠遠超過了衛生部的標準,而不是酒業協會一再強調塑化劑含量指標低于食品標準值。
白酒行業作為中國獨特的民族產業,在過去的十年經歷了中國白酒歷史上最黃金的十年。 然而,面對塑化劑風波,面對公眾對安全的擔憂和質疑,這個行業卻并未表現出一貫宣傳的“清澈透明”的白酒品質一樣的坦誠。包括中國乳業在內的一些行業覆沒的教訓其實一再說明,如果對本次塑化劑事件,一再隱瞞、刻意將之解讀為某種毀掉民族品牌的陰謀,等于白酒行業的集體自殺。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警惕空前之高的今天,任何隱瞞或者僥幸都是很愚蠢的。白酒行業,應該坦誠地告訴我們,那個關于塑化劑的真實的故事,這既是救人,也是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