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開學兩個月時,師兄師姐們發起在新生中進行“掃(蕩舞)盲”運動。想當年,跳交誼舞是大學校園周末最熱門的娛樂活動。每逢周五周六晚上,男生女生們梳洗打扮,煥然一新,有的三兩好友呼朋引伴,有的整個寢室傾巢出動,眾人熙熙,皆為舞來。
另一道常見的風景,則是舞會開始前男生們在女生宿舍樓下的眾生相:有的強作鎮靜,東張西望,努力裝作只是偶爾路過;有的來回踱步,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有的西裝革履,頭發光溜得蒼蠅都站不住腳,手里捧著鮮花,臉上泛著激動的紅暈。在學生基數較大的院校,這一景象甚至蔚為壯觀。例如當年的師大,女生宿舍坐落在一座小山下,旁邊就是一條長長的斜坡,每當周末舞會開始之前,該坡上就站滿了男生,因此得名“望妹坡”,校園民謠有云:天蒼蒼,野茫茫,望妹坡上一群狼……
至于舉辦舞會的地點,條件好的大學,會有學生文娛中心之類的專用場地,不過大多數學校則是因地制宜——比如我們學校,辦法是在周五晚餐后組織人馬把食堂打掃干凈,地板洗凈拖干,桌椅板凳搬開,四周圍掛上彩燈,門外貼出一個大大的“舞”字,就一切OK。門票都是象征性的,五毛一塊不等,也就是收個電費。
在1990年代,跳交誼舞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因此湖南商學院的師兄師姐們把學會跳舞看成是今后從事商業工作時的必備技能。師姐教我時很認真:男生應該上身挺直,肩膀平正;左手自然伸展,手指輕握女生手指;右手環繞女生背后,中指指尖輕點在女生兩肩胛骨正中稍偏下的位置——附加了一句說明,如果是女朋友的話,可以摟腰。
很多人對學跳舞有心理障礙,其實簡而言之,沒那么難,復雜有復雜的跳法,簡單同樣有簡單的意思,所謂慢四快三,不過也就是踩著音樂節奏散步。開始學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相同的尷尬時刻:踩了對方的腳。這也很正常。
在美國的中學階段,最重要的一個事件是“畢業舞會”,這個事件相當于一次“成年禮”,標志著一個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成人進入社交生活。在此之前,他們也不會把太多時間耗費在學習上,而會從事許多需要協作與配合才能完成的興趣活動。
而在中國大陸,高考的陰影籠罩著所有孩子和家長長達12年(從小學起算),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許多家長都不會認為“社交”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居住條件的改善和計劃生育的推行,又使得許多獨生子在回家之后只與父母或祖父母相處。上課以及補習,是這12年里的主旋律。因此,在進入大學時,許多人在一般性的社交方面,何止是缺少經驗,簡直就是一張白紙。
而舞會,就是一個社交的速成培訓班,在這里一個社交菜烏可以迅速明白許多基本的社交原則。
首先,你要讓自己看起來體面、干凈。不是說要穿一身名牌,噴上香水之類,但你完全可以想象,在課堂上大家都不會在乎某某人因為起晚了沒顧上洗臉梳頭,可是,要跟一個渾身汗味或蓬頭垢面的家伙面對面跳五分鐘舞,絕對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
其次,你要有主動發起邀請的勇氣和膽量。一開始,無論對于男生還是女生,主動向一個陌生異性發起邀請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我自己就曾經運氣運了半天,覺得自己終于攢夠勇氣了,想邀請的女生卻已經被別人牽走。
然后,你要有被拒絕的準備和肚量。只要發起邀請,就有可能被拒絕,這再正常不過了。有時對方會給你個理由,比如“有點累”啊,“在等人”啊,有時干脆就是“不好意思”。沒關系,咱們可以笑一笑,道個別,給自己打氣:要是在舞會上被拒絕了一兩次就覺得天昏地暗,以后還怎么進入社會?
還有,要有拒絕他人的勇氣,也要學會拒絕他人的適當方法。在社會生活中,有些人是天生的“大好人”,他們就是不會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結果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很辛苦。如果他們在大學時的舞會上,能夠學會用適當的語氣和適當的理由來拒絕自己并不情愿的邀約,他們的人生想必會大有改觀。
最后,要具備吸引他人的能力。交誼舞的有趣之處,就在于短時間內讓兩人同處一個小小的空間,看似在公眾場合,卻有著恰當的私密性,可以近距離地交流和溝通。有的人舞技超群,善于配合,雖然話語不多,卻在音樂和節奏中使舞伴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有的人氣質出眾,循循儒雅,雖然只是簡單的舞步,卻讓人如沐春風。有的人幽默詼諧,善于談吐,重視聊天勝于跳舞,音樂只是愉快談話的伴奏。而一個毫無長處的人,恐怕就很難吸引舞伴再跳一曲。
可惜的是,隨著娛樂方式的日新月異,在一線城市的許多大學里,舞會已成絕響,還留有這種流風余韻的學校已經不多了。可惜了當年師姐教我的一身本事,如今已成屠龍之技。
編輯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