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什么?什么是舞蹈?這是一個既容易回答又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的問題。說它容易,因為舞蹈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這種社會現象到處可見。清晨,在街角公園或街心廣場,隨著錄音機播放出的音樂,中老年人跳起了健身的迪斯科,也有的人群在鑼鼓聲中扭起了大秧歌。晚間,人們可以自己高歌狂舞,和親朋好友共度良宵,不少幼兒園把教孩子們跳民族民間舞蹈作為對孩子們進行愛國教育的手段,一些大中學校和廠礦團體也經常舉辦舞會或組織業余舞蹈團體的演出活動,可以說,舞蹈就在我們身邊。
我國有著悠久的舞蹈文化傳說,歷史流傳下來的樂舞理論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舞蹈文化遺產,對我們了解舞蹈藝術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讓我們看看我國古代的學者們對舞蹈的一些解釋:
《樂記·樂篇》:“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p>
《阮籍集·樂論》:“故歌以敘志,舞以怡情,然后聞之以樂章,昭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成之以太和。”
鐘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惑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我們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學者們普遍認為舞蹈是表現人的情感的一種藝術,而人的情感則是由客觀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舞蹈所表現的情感是那種用語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現的情感。我認為,這對于我們認識和了解舞蹈的本質屬性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民族舞蹈是一巨大寶藏。
一、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中,藏族人民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藝術。如四川巴塘地區的弦子舞,以優美、柔顫、富有歌唱性著稱;青海的“依”卻以低緩沉穩為特點;而牧區的“卓”與農區的“果卓”又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前者奔放豪邁,彪悍粗狂,后者沉穩而豪爽。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舞蹈風格上,它們存在差異,但卻是同一文化的產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與氣質,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如: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由于生活著裝的特點,長袖、皮靴就成為藏族人民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舞蹈時身軀微前傾,身體的交叉感及所有舞蹈和流動過程中的髖關節都隨重心的下移形成其沉緩、凝重的形體語言特色。另外,舞蹈的種類在各藏區均趨于一致,即弦子舞、鍋莊舞、踢踏舞、寺院舞,還有藏戲舞蹈及民間寺廟宮廷均有的鼓舞,它包括熱巴鈴鼓舞、背鼓舞、大鼓舞,系于大腿旁的山南腰鼓舞等。同時還有古典樂舞——朗瑪諧及踢踏舞。這些種類幾乎在所有地區都能目睹。但在民間出現更多的是弦子、鍋莊、踢踏,這三種形式百姓喜聞樂見,參與性強,能同歌同舞同樂,所以它們得以最廣泛傳播。
二、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以“馬背上的民族”而著稱。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牧養生息,創造著輝煌的草原文化。這個曾經橫跨歐亞的游牧民族創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氣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蒙古族舞包括:蒙古族民間舞、寺廟舞、宮廷舞,其中蒙古族民間舞最具特色,有著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氣息和精神氣質。大家熟悉的“安代”、“蠱子舞”、“筷子舞”就是其代表。
“安代”是最具群眾性的即興歌舞,它人數不限,一人領歌眾人相合,舞者手持綢巾,歌起舞隨,動作簡單奔放,氣氛歡騰熱烈。此種歌舞形式盛傳于科爾沁草原,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盅子舞”屬禮儀性質的舞蹈,在民間多出現于酒宴慶典活動中。舞者雙手各持兩個酒盅,隨著音樂的旋律叩擊,發出悅耳清脆的聲響,是酒席間常出現的舞蹈形式之一。“盅子”舞端莊穩健,含蓄柔美,很具蒙古族女性特色。舞蹈內容包括請安、敬酒等過程。舞蹈技巧體現在叩擊蠱子及雙臂和后背的細膩表現,技巧高者,頭頂酒碗,舞蹈時席間充滿祥和氣氛。
“筷子舞”流傳于鄂爾多斯草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它凝結著蒙古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和藝術創造智慧,借筷抒情,沉穩豪放,優美矯健,在民歌的哼鳴下韻味十足。
除以上三種形式外,還有鄂爾多斯草原的“頂燈舞”、“盤子舞”;科爾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亞特的“圓舞”、“游戲舞”;厄拉特德“托普修爾”及大量的模擬性舞蹈,如“鷹舞、馬舞、鹿舞等。另外,寺廟舞蹈“查瑪”的大量留存及宮廷中的各種樂舞都是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寶貴財富。
蒙古族舞蹈男性彪悍、強健、驍勇,女性端莊、典雅、雍容大度。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舞特色,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要進行對各民族文化的積淀和對其民族背景的了解,只有在深入的學習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各民族舞蹈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