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作為啟蒙性教學,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不能單單教學生幾個字母、幾個單詞就算完成任務,而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初步能力為主要任務。
1.具體代抽象,以實物教學為主。
在教育學中,有一種原則是認知先行。所謂認知先行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具體的、形象的、直觀的事物和行為教會學生用英語進行正確表達。常識告訴我們,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從感知逐步開始的,即使是學習母語,人們也總是通過肉眼觀察,通過耳朵接受信息實現存在的表象與語言信息對應的結合。
實物教學法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觀察力,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對這一教學法的運用,可以通過實物、動作、表情及英語描述為主,輔助以簡單的漢語的解釋組織教學。例如:在教“pen”這個詞時,教師先拿出一支鋼筆,說:“look!this is a pen.”并重復二、三次,再拿起一支鋼筆說:“This is a pen too.”然后點點頭表示肯定。當然在讀時,“pen”這個詞要讀重音,這樣學生就能理解了,“pen”這個符號就是漢語中“鋼筆”的意思,同時,學生們看了鉛筆、小刀、尺子等實物時,就會自覺地想學會它們的英語發音了。以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進行小學英語教學,不僅符合人類獲得語言知識的基本規律,而且很自然地把視、聽、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小學生學習英語,大都存在一種獵奇心理,他們對新事物、新知識開始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然而,他們的年齡特點,又決定了這種興趣的短暫性,因此,如果單純地反復認讀、書寫單詞、句型、會話等,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如果教師在教課中,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就能消除學生的厭倦心理,調動積極性,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字母“T”和“V”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你們看過這兩個字母嗎?你們知道赤峰電視臺的縮寫字母嗎?”這樣的提問對平時愛看電視及一些細心觀察的孩子來說是很容易回答的,會很快說出:“看過,在電視上看過,CFTV”等,繼而說出“NMTV,CCTV”等,你一言,我一語,由少數學生的參與慢慢地帶動了全體學生。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學習了新知識,又鞏固了學過的知識;同時,聯系了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運用生活實際,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情景搬上課堂,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創造條件,可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保持和加強了注意力,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
3.重視模仿練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教學起始階段,語音教學主要應通過模仿來進行,教師應提供大量聽音、模仿和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
學習英語發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模仿能力強,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學,不需要作任何講解。
模仿練習一般分以下三個步驟。
3.1聽音
聽音是學習語音的第一步。應該讓學生多聽音,教師可以提供原聲語音資料,使他們接觸和學習地道的發音。當然課堂上聽得最多的是教師的示范發音。這就要求教師本身發音準確、規范。只有在聽清楚、聽準確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模仿,也才能模仿得對,模仿得準確。在教學中,為了讓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都能聽清、聽準,我經常“走著教語音”,有時在教室前面說一遍,然后走到教室后面讓學生轉過身,再說一遍。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聽清,為正確模仿發音打下基礎。
3.2模仿
模仿時可采取集體模仿和個別模仿的方法。集體模仿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發音器官,增加模仿機會。個別模仿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模仿有錯,及時進行糾正。
3.3仿說
在聽音、模仿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仿說,這可以通過朗讀、日常的聽說等練習進行,逐漸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
4.培養學生良好的讀的習慣。
“讀”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指“朗讀”。要求:正確拼讀單詞,響亮地、流利地朗讀課文,語音、語調等基本正確。拼讀單詞有利于學生記憶單詞,積累詞匯。朗讀英語有利于培養語音、語調、節奏、語感等,也有助于“說”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朗讀英語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內容之一。“說”英語與“讀”英語有相通之處,關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學生朗讀英語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的示范的好壞。這是給學生“先入為主”的朗讀音調印象。因此,教師必須十分注重范讀和領讀。授課前,教師最好先自身整音,盡量與標準音帶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帶)范讀、領讀時,教師可配以手勢以示升調、降調、重讀等,加深學生的理解。以后還可指導學生在課文上標音調符號。一般來說,教新課時,不宜請學生領讀課文,以免一個錯,錯一片,增添麻煩。在朗讀語言材料時,要求學生切勿操之過急,拿來便朗讀,而要先通閱,了解內容,理解含義,揣摩音調,然后朗讀,這樣朗讀效果較好。
5.以英語游戲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合作精神。
小學生好勝心強,活潑好動,喜歡各種競賽活動,我發現接力賽跑能夠激發他們的熱情。于是我便把這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搬”進了英語課堂。把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若干組,每組人數相同(以6人為宜),在準備階段讓學生從《學習卡片》中找出自己會說的單詞卡片拿在手里。教師先選一組開始游戲,教師請他們到教室前依次排成一列。教師宣布游戲開始后,組內的第一個學生快速跑到磁力板前,用磁鐵將手中的一個單詞貼在黑板上并大聲正確朗讀此單詞,然后快速跑回隊伍拍一下下一個學生的肩膀,由下一個學生繼續游戲。(如果朗讀錯誤,那么教師糾正后請該名學生朗讀5遍該單詞才能繼續游戲。)回到隊伍的學生排到隊尾等候下一輪機會。2分鐘后結束此組游戲,然后數一數此組共得了多少分(每個單詞得5分,但如果有重復的單詞,那么只計一次分)。接下來是其余的組依次進行游戲,直到每個組都有機會參加此游戲,在相同的時間內得分最高的組為第一贏家。
在此游戲中學生們爭分奪秒,無論是“淘氣包兒”還是“悶葫蘆”,都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自己的小組得分。此游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