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尋找教學契機,創造教學環境,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發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權威部門對當代中學生調查表明,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對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學生心理健康目前狀況
調查探究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1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情緒輕易低落,心理防線極易崩潰。
1.2自私、狹隘,虛榮心強,學生缺乏包容開放意識。
1.3意志薄弱。中學生獨生子女多,他們普遍缺乏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和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和決心。
1.4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缺乏忍耐性,導致自己與生活學習環境難以和諧,人際關系緊張。
1.5缺乏責任心,怕挑重擔、害怕承擔責任。
2.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獨特作用:一方面,體育教學的實踐性、緊張性、競爭性、公開性、協同性和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蘊涵豐富而積極的教育功能,體育活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轉移,緊張程度得到松弛,情緒趨向穩定,消除人們長期聚集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公開的、合理化的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產生的沖動通過運動得到升華或轉移,從而可以消除障礙,達到心理平衡。
2.1體育教師要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不同的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隱含在不同體育項目中的心理教育切入點,針對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經常進行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教學,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會讓性格孤僻、自私的學生慢慢地改變孤獨的性格,克服自私,孤僻的個性,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學會與同伴合作互助,建立起勇敢、堅毅、果斷、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參加游泳、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因此在此類項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性格自卑、怯懦的學生重點進行心理輔導,以增強這些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從而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參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參與這些項目的鍛煉,能使學生個性變得堅強、果斷,在此類項目的教學中,對性格優柔寡斷、遇事搖擺的學生,教師要適時適度地進行心理輔導,使其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未來生活,從而改變其優柔寡斷的個性,堅定果斷地生活學習;而打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對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總之,體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運動項目的特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堅定、果斷、自信、自強的精神,勤學苦練,超越自我,拼搏進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2.2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營造和諧、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體育教學活動多在環境相對寬廣的室外進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著頻繁的接觸和行為交往。在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情境中,師生關系和諧、學生狀態相對松弛、樂于主動參與活動,樂于自我表現,樂于展示學習成果。實踐證明,充分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樂趣,擺脫壓抑、悲觀等消極情緒,消除焦慮、孤僻等心理障礙,從而保持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3教師要精心設置教材難易梯度,讓學生在一定的挫折中成長。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情緒調控教育,協助學生發展穩定的情緒,學會調節情緒,從而經得起失敗。多給予他們一些困難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退縮,要有迎難而上的精神。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經歷把握機會、競爭、冒險、為預訂定目標而努力、成功或失敗等心理過程,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體驗到: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期望與失望、羨慕和嫉妒、優勢和劣勢,個體和群體、平等和差別、公正和偏見、合理與不合理等多元體驗。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這些心理過程及其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合理對待個人的需要。
2.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去體驗,去交往。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思想,從多方面、多功能、多角度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動學習和主動創造的能力,并從中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及協調能力,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活動的特點,在體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多讓學生展示自我,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互動、交流,在活動中提倡合作、互相,在每一次競賽或完成較困難任務時,小組成員為本組的利益出謀劃策、團結協作,共同為本組利益奮力拼搏、搖旗吶喊,這種活躍融洽的教學氣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積極有益的,特別對于具有人際關系敏感的癥狀及自卑的學生更有良好的作用。
總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條件,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應努力尋找教學契機,創造教學環境,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李彩秋.淺談中學生體育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河北體育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