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進“雙語”教學是現代社會生活需求引起的教育教學現象。為了完善這種需求,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目標,進一步滿足少數民族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并增強民族責任心,充分開發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雙語”教學 少數民族教育 教學質量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多種語言的國家,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長期相互交往,伴隨著語言關系的發展必然產生“雙語”現象。語言文字是群眾之間交流思想,掌握知識和信息的工具,是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橋梁。
新疆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字的民族地區。全區現有40多個民族,其中我區居住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等13各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全區總人口的60%左右。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多語種的社會環境里民族接觸和語言的雙向交流是形成“雙語”現象的自然條件,更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需求。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新疆人如果不掌握國語普通話,就很難真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新疆教育發展史來看,新疆和全國其他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一樣,經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而今各種類型的“雙語”教學像春天盛開的鮮花一樣開遍天山南北廣大城鄉、農村、牧區,散發出令人陶醉的芬芳,使民族團結之花永開不敗,“雙語”人才層出不窮,地方經濟繁榮發展,“雙語”教學結出豐碩成果。
而今,在上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我校本著“建設合格‘雙語’教師隊伍,優化‘雙語’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教學質量,構建和諧伊寧新教育”的工作目標,制定措施、強化交流、完善管理、總結經驗,在“雙語”教學工作中大膽創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我校“雙語”教學現狀
自2009—2010學年3月份,我校與伊寧市第十九小學合并,2010年9月根據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與伊寧市第十五小學合并成民漢合校,現我校共有在校生1058名,教職工124名,其中38名雙語教師,其中未入編的有7名,學校上學年有32個教學班,本學年與十五校合并后現有27個教學班,有21個雙語班,其中有877名,目前我校1+5模式的有4個教學班,學生176名,1+5教學模式班級是一年級全課程用漢語授課,從二年級開始開設母語課程與漢語同步實行教學,3+3模式的有13個教學班,有557名學生,3+3模式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全課程用漢語授課,到四年級開設母語課程,其他7個班是普通班,全課程用母語授課。2010年通過全市民漢合校的要求,我校合并并開設了兩個漢語班,共有學生60名。
二、我校“雙語”教學中的有效做法
(一)提高教師“雙語”教學能力
為真正落實“雙語”教學工作,學校必須具備一批教學經驗、專業素質好、漢語水平扎實的教師隊伍。雖然學校有不少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素質好的教師,但很多教師漢語功底較薄弱,不能很好地勝任“雙語”教育教學工作。為了提高“雙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我校積極營造“雙語”氛圍,不斷拓寬“雙語”教師學習的渠道。
1.積極營造普通話學習氛圍。每周星期二早晨,任書記利用前兩節課的時間,幫助民語教師學習漢語,在漢語學習中,以聽、說、讀、寫為抓手,盡量給教師多創造表達的機會,讓普通話在校園中盛行。
2.以活動促進教師漢語水平的提高與發展。學校積極按照上級部門下發的文件開展各項活動,如“防御艾滋病”青年教師演講活動、“祖國在我心中”及“民族團結之花永駐人間”師生演講比賽、青年教師調講賽及教師基本功大賽等活動。在各類比賽中,教師普遍采用普通話表達,不僅僅為了爭得一份榮譽,更是在檢驗普通話表達水平,每位教師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3.以民漢結對子的方式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在民漢合校后,學校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將民漢教師結對子,互相聽課、學習、幫助,加強溝通。既增進了民漢教師之間的情感,促進了民族團結,又極大地推動了民漢合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4.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促進教師發展。學校積極組織開展了各項教學活動,如:示范課、公開課、同課異構等,積極組織教師到外校參觀、學習、聽課等,并帶領“雙語”骨干教師送課下鄉至塔鄉七小、潘津鄉中心小學,讓更多的教師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啟迪教學。
5.多種渠道,強化培訓。為了促進教師“雙語”教學水平快速提高,我校通過脫產培訓、集中培訓、自學等形式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使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在思想上、專業水平及教育教學能力與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雙語”教學活動
1.充分保證學生的早讀時間。為了提高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學校充分利用早讀的時間,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練習流利的普通話表達。
2.為了提高學生漢字的書寫能力,我校“雙語”教師利用寫字課時間指導學生書寫,規范書寫姿勢,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3.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我校雙語教師充分利用閱讀課時間,組織學生閱讀各類圖書,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理解和運用能力。
4.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雙語的演講比賽,在學校開展了多種“雙語”演講比賽,“雙語”寶貝選拔賽,為學生學習漢語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例如:學校組織了“祖國在我心中”、“我愛我的家鄉”、“學校是我家”、“我愛我的老師”為主題的“雙語”學生演講比賽。在一年級兩個漢語班、四個雙語班召開了“我參與,我快樂”口算能力大賽,在活動進行中,還舉行了親子趣味游戲及各班的課外閱讀展示,通過開展各項活動為學生營造快樂的“雙語”學習氛圍。
在“雙語”教學活動中,我校大膽嘗試,努力創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雙語班學生祖力胡瑪爾·吉力力同學多次參加市級、州級、“雙語”寶貝賽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在市級“雙語”匯報比賽,我校教師組獲得了二等獎,學生組獲得了一等獎,并多次配合市少工委工作在廣場進行了“雙語”匯報演出;我校學生在參加市級“雙語”演講比賽、寫字比賽、寫作比賽中多次獲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驕人的成績,我校連續兩次獲得“雙語”教學工作“先進學校”榮譽稱號。
推進“雙語”教學是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舉措。在推進“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師資素質的再度提高、學生漢語學前教育的全面普及、學生家庭教育環境及民漢合校管理經驗總結等方面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促進“雙語”教學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