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主動、積極的“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呢?
1.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知識面廣、包羅萬象的學科,包含著豐富的知識。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才能在教學時得心應手,讓學生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掌握教學基本功、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并把這些知識適時帶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的“惑”。因而,教師要讓自己的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必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愛,繼而熱愛她所教的學科。
2.激發求知欲,“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激活”學生是核心。
求知欲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小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們都非常希望學到很多知識。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潛力,加大知識信息量,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則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激活和內化,離不開主體的實踐。唯有在主體積極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其素質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發展。如教學《趵突泉》一課時,我在教學課文內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簡要介紹作家老舍的創作生涯、文學成就,讓學生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同時把大泉晶瑩活潑、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搖曳的特點凸顯出來,知識點具體而鮮明,制造了懸念,激發了求知興趣,教學效果很好。當然,激發求知興趣,決不等于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用知識點燃的興趣之火,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發現,去吸取知識,那樣的興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3.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心情舒暢自由,沒有心理壓力和顧慮,就能思維活躍,高效地進行智力活動。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既有表現自然景色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形象美的內容,又有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這為教師利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使學生“披文以入情”,從而受到感染,與之共鳴。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教師用具有的感染力語言描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悲慘的遭遇,使學生在對小女孩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興趣。
5.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評價、表揚與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1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可激發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興趣。比如班里有的學生寫作業,開始很認真,到了后面字跡潦草,我就抓準作業中的閃光點給予評價:“作業開頭寫得很端正,也很漂亮,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寫好,是嗎?”每個學生的作業我除了批對勾,打等級,也常畫笑臉或寫上“太棒了!”“加油”“老師真為你高興!”“老師傷心了!”等評語,學生知道了學習結果從而端正了學習的態度,產生了進一步學好的愿望。
5.2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肯定。它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特別是每次批改作業后,總是對有進步的、字跡工整漂亮的、語句優美的、正確率高的作業進行適當的表揚與鼓勵,并讓其他同學傳閱欣賞,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產生了自尊心和上進心,自然對學習有了興趣。
6.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尊重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上課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們。回答錯了既不能諷刺,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地引導這些學生,使之正確地回答完畢,再予以肯定。這樣,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語文的信心。
7.在質疑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誠實的孩子》一文,在講到第三自然段時,有個細心的小女孩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姑媽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嘆號,而列寧回答‘不是我’卻用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馬上做了個小實驗,指著一塊本來破碎的玻璃問一學生:“是你打碎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不是我!”這時學生明白了文中感嘆號表示表妹沒有打碎的語氣十分肯定,列寧的回答用句號,表明了他撒謊,語氣不十分肯定。這時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問與自我解決問題的樂趣,于是紛紛舉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共同討論并得出了較滿意的答案。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