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從革新刺激方式、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改進實驗教學、活化課后作業這5個方面談談實施創新教育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關鍵詞: 生物課堂教學 探索需要 創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毙抡n程改革大力倡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在生物教學中發掘學生心靈深處的探索需要,有效地實施創新教育呢?在此,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1.革新刺激方式,激發創新熱情。
課課一個腔,節節一個調,學生會感到乏味。打破老一套,不斷變換與革新刺激方式,能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為強烈的創新愿望。
在教學中,我們善于運用變化與優化二者融合的教學藝術,注意語言的美化和表達方式的異化,力求表述的語言科學時尚,生動風趣,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注意板書的造型和形式上的變化,力求設計的板書形象化、美觀化,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新的教學方法的采用;注意教學媒體尤其是多媒體的使用;并且在組織學生讀書和回答問題方面,也注意借鑒唱歌、相聲和小品等的表演形式,有意識地變換花樣,推陳出新。
如教學染色體組與二倍體、多倍體的概念時,我們根據彼此間的關系,設計了以染色體組為中心的“拼盤”式板書造型、并構筑成鮮花狀。教學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時,我們創建了“問題引路,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與科學探究“親密接觸”,并激情演繹。教學蛋白質時,我們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氨基酸,用“手拉手”來演練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情景,并領悟其中水、肽鍵、氨基與羧基等物質量的變化。
好奇心是創新的原動力,是創新的孕育者。不斷變換與革新刺激的方式,旨在營造新意濃濃、其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以師者的風范感染激勵學生,給學生以新奇的感受和創新的啟迪,引起學生對創新的好奇和青睞,從而引導學生踴躍投身創新大潮。
2.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創新思維。
問題是開啟思維和發展思維的源泉,有疑,才會引發創新思維,解疑,則會發展創新思維。理學大師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p>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幫助學生跳出教材內容的限制,突破習慣性思路的束縛,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流暢性、發散性、變通性、獨創性與周密性等,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為豐富的想象離不開創新思維。
在考慮學生接受程度的基礎上,編出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的開放而發散式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索,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好辦法。
所謂開放而發散式的問題,指的是答案不單一而又不能從課本上找到答案的問題。如在教學細胞膜的結構時,我們設問:“有人說,細胞膜的結構好像一塊夾肉的面包片;又有人說,細胞膜的結構像一道河流。人們為什么會這樣打比方?究竟細胞膜的結構更像什么呢?”學生聽后,探索需要被激發,紛紛打開創新思維的閘門,有學生提出像“護城河”更貼切,有學生提出像水族館里面的“海底世界”更形象,有學生提出像海底世界中“漂浮的水母”更生動……一石激起千重浪,足見開放而發散式問題的效力所在。
3.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人格。
敢于質疑問難,不唯師、不唯書、不唯權威,是創新人格中最為可貴的品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積極主動的提問精神。
愛因斯坦曾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美國莫里斯·L·比格也說過:“在可能的時候,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民主氣氛的影響,去幫助誘導(學生)親身介入?!蔽覀冊诮虒W中,應盡量解除陳規戒律對學生的約束,不計較學生的一些“小節”,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彼此合作的融洽關系,盡力營造輕松和諧、敢于質疑的“安全”氛圍,設法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涌流著的探索需求和創新潛能。
在每節課的最后,我們還專門留有時間,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動提問和質疑。這樣做,能夠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空間,杜絕人云亦云,以優生思維代替后進生思維,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等不良現象,并讓學生逐步由跟著問題學轉變為學中主動發現疑問、解決疑問的更高境界。
如在教學藍藻能進行光合作用時,有學生質疑:藍藻沒有葉綠體,怎么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在教學血紅細胞運輸O2時,有學生提出質疑:“近水樓臺先得月,血紅細胞中的線粒體‘貪污’了O2怎么辦?”當得知血紅細胞中無線粒體時,學生追問:“為什么沒有線粒體?”這些問題的提出,無不顯露出學生的創新品格。
4.改進實驗教學,擴建創新舞臺。
實驗對學生探求新知、發展智力和培養實踐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多做探索性實驗,多讓學生改進或設計實驗,就相當于為創新教育擴建舞臺,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探尋科學家發明的足跡,讓學生在演練中施展自己的才華,體味創新的過程,收獲成功的樂趣。
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創造條件,改教材中的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并鼓勵學生對課本中的一些實驗提出質疑,嘗試改進或變通,收到了良好教學效果。
5.活化課后作業,拓展創新時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的源頭來自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就必須活化課后作業,將學生的創新時空拓展到課外科技活動中。
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課外科技活動,能夠感悟創新的精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創新的靈感,迸發出創新的火花,不斷提高創新的能力。
我們在生物學教學中取消了重復低效的書面作業本做法,代之以生動有趣的課外科技活動,如舉辦科普專題講座,增設探索性實驗,帶領學生參觀附近的科技農場,發動學生到本市“特?!闭{查盲人與聾啞人的病因及其學習生活情況,利用環境日,組織學生進行環保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創新的熏陶,得到創新的鍛煉,領悟創新的真諦,增強創新的成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練就出超凡的創新本領,在創新的道路上閃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