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語學習是一個跨文化交際及適應的過程,因此文化適應是較為理想的外語學習模式。由于第二語言習得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文化的適應程度將會制約其第二語言的水平,文化適應已被看做是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在對目的語社團文化的適應中,語言交際文化應受到足夠的重視,語構、語義及語用文化的適應水平將直接決定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因而第二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快適應第二語言中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 交際文化 文化適應 外語學習
一、文化適應模式與“交際文化”
(一)文化適應模式
外語交際的一個原則就是得體,也就是說交際要符合目的語的國情、言語行為規范和文化背景,這是一個文化適應的問題。文化適應模式理論是由John Schumann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自然環境下的第二語言習得,即學習者社團處于目的語社團中。Schumann認為文化適應是“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社會和心理結合”。該理論旨在從社會環境和學習者個人的心理因素的視角解釋第二語言習得的動力機制及學習者語言的洋涇浜化現象。文化適應一般被看做是個體對陌生文化的適應過程;Ellis認為文化適應是“對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統及其交際系統的理解過程”。可以看出,以往對文化適應的研究主要還是局限在心理學、人類學等領域。受其影響,大多數語言學者也把“文化適應”范疇中的“文化”指向較為廣泛定義上,主要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對語言流利程度的影響。
由于外語學習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本身所處的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巨大差異,容易使學習者產生一系列的文化沖突。文化適應的過程通常被劃分為蜜月—挫折—調整—適應四個階段,相應地,中國學生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也包含了這四個階段:在蜜月階段,學生對外語有新鮮感,覺得外語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隨著學習的深入,各種語法、詞匯的問題漸漸出現,不少人會選擇消極回避的態度;經歷了挫折之后,學習者開始調整學習的方法,通過各種努力達到對外語學習不同程度的適應。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學習者長時間停留在挫折和調整階段,達不到良好的適應效果,因而學不好外語甚至有可能放棄外語的學習,也就實現不了用外語交際的目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適應過程出現了問題。對語言文化層面適應的研究應成為第二語言教學界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交際文化
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適應主要涉及語言交際文化層面的問題,因此在論述文化適應問題之前先要確認何謂“交際文化”。早在80年代,學者張占一等人就從第二語言教學培養交際能力的實際出發,按文化在交際中的功能提出區分“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觀點。所謂知識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際中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則是指跨文化交際中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這兩種文化都參與交際,但所起的作用不同。知識文化常以“知識”或“內容”的形式參與交際,交際文化則是指兩種語言間規約性的文化差異,是以制約信息模式的形式參與交際的?!敖浑H文化”的不足更有可能在交際中引起誤解或偏差。張先生的“交際文化”雖然存在諸多問題,引起很多爭議,但從實用性、可行性的立場來看,本文仍然采用張先生有關交際文化的范疇,將文化仍然限定在交際文化的范疇之內,主要研究外語學習中的交際文化行為及其適應情況。
二、交際文化的適應問題
國內外語學習者本身代表和體現的是漢語文化,在語構、語義和語用等方面具有強烈的漢語交際文化意識,但要學習的是一種陌生的交際文化,這就使他們有時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交際文化而理解甚至接受“他者”文化的價值觀念或準則。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就會產生文化依附的矛盾和文化適應的問題。
(一)語構文化
作為中國學生學習的一門主要外語,英語是用嚴格的形態變化體現語法關系和語義信息的,漢語的特點卻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這就經常會使學生以漢語語法進行英語的表達,比如,在用英語表達“我的作業做完了”時,學生可能會沿用漢語的結構說“My homework finish.”忽略了此句在英語中要用“be+p.p.”的被動句格式。毫無疑問,僅用漢語的語法概念和理論框架無法準確地、全面地揭示英語句式結構的規律,學生的很多中國式英語說明了他們在語法方面沒有實現對目的語——英語語法的適應。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在語構文化方面向外語文化進行依附,從而達到語構層面的適應。
(二)語義文化
英語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并不一定會出現在漢語中,如果硬要在漢語中找到對等詞,結果就往往可能會碰壁。或者,某一事物或概念雖在不同的語言中有對應詞語,但詞義存在很大差別,因而在語言交際中容易造成誤解和障礙。比如,“uncle”不一定就是叔,也可能是舅;“農民”不止有“famer”的意思;有時道歉用“sorry”還不夠,應該用“apologize”??梢姡瑢W生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對語義文化進行適當的了解,重點解決“文化詞語”的問題。
文化詞匯是從某一個或幾個層面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心理態勢等方面的詞匯。如,Bingo這詞是起源美國60年代盛行的一種猜謎游戲,表示“我完成了字謎!”的意思,后來引發為“猜中了!答對了!”等強烈肯定的涵義。Bingo這個詞就是起源于這一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而新產生的詞,具有地域獨特性和文化性。文化詞匯首先是對詞義從文化視角考察得出的結果,強調了文化的隱含性,它不是附加的,文化意義正是外部的社會文化因素在語言中的反映和體現。其次,通過從文化的視角對詞義進行審視,有利于判別一個詞的文化意義,并具有什么樣的文化意義。
在進行文化詞語教學時,對不同的文化詞語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尤其需要從異文化的角度審視漢文化,找出哪些是學生實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文化遷移”現象的詞語。對外漢語的教學對象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和漢文化模式相對應的異文化模式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文化詞語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其文化模式的不同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文化模式的差異,使得漢語學習者因為思維模式和學習風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語言習得、文化習得順序和過程。
(三)語用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經常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及文化角度揣度對方行為的合理性。但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一定的差異,就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從而產生語用失誤。如中國人見面聊天時喜歡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西方人卻認為個人的年齡、體重、財產、收入、婚姻狀況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屬于個人隱私,尤其詢問婦女的年齡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中國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經常講“Good morning,teacher”及見到老師就叫“Teacher X”,這種稱呼是漢化了的英語,說話人完全套用了中國文化里有關稱呼的表達法。不同于漢語中的稱呼,按照英語的規則,應該用Mr.,Mrs.,Miss,Ms加上姓來稱呼他人?!罢Z用遷移”是Kasper(1992)定義的一個術語,它指“在使用第二語言時,以第一語言的語用知識去理解或表達言語行為”,也就是指使用者的言語行為選擇,語義形式或語言結構不符合目的語的語用習慣。對于如贊美及其回應這樣的語用問題,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母語背景的英語學習者都存在著語用負遷移。在道歉、道謝、告別、贊揚等方面,英語也有著明顯不同于漢語的特點,在語言學習和表達中,學習者應盡可能了解英語文化,從而達到跨文化的語用適應。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一方所用的是對方的語言。盡管外語學習者可以通過接受外語教育或進一步培訓學習理解外語并利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但是,只懂得詞義和語法是不能順利完成交際的,因此,語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詞語會由于語境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對于語用知識缺乏的人來說,他們容易將對應的詞語和語法、句型結構簡單地從母語向外語遷移,從而造成語用失誤;或將外語中的相似結構視作相同結構而混淆它們的語用功能,又或是對外語詞語的言外之意知之甚少而誤用了這一詞語。
三、結語
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對文化適應的研究已非常深入,為語言學特別是第二語言教學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第二語言教師對文化適應的關注應重點集中在交際文化的層面,尤其是在語構、語義和語用等方面,從而推動第二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景岫.高職院校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1(8).
[2]陳慧.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
[3]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20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8,1992(3).
[7]Schumann,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