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課堂知識的傳授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都需要師生間通過語言來交流。所以,教師課堂用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接受的程度,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讓學生較容易地接收教師的想法,教師如何表達是重點。本文淺議課堂用語在和諧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語言藝術 課堂用語 和諧課堂
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做,其效果有所不同。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其效果也不一樣。教師課堂知識的傳授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都需要師生間通過語言來交流。所以,教師課堂用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接受的程度,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讓學生較容易地接收教師的想法,教師如何表達是重點。所以課堂的語言藝術是教師當前必修課程。該如何修好這門課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師言語要親切,態度要溫和,情感要豐富。
古語有云:“動人心者,莫過乎于情?!闭n堂上感人的語言可以讓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能激起學生心中深藏的學習欲望,從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特別是對問題學生,應通過語言來拉近與他們的關系,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幫助他們尋找自身的優點,讓他們感到自身在學習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可發掘。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語言過于尖銳或過于平淡,就會讓學生失掉學習興趣甚而更加厭惡學習,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失敗。
因此要以溫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言、慈祥的目光觀察學生一言一行。學生在回答問題或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可以使用諸如“你表現得很好”、“下次繼續努力”、“你能行,相信自己”等語言,多鼓勵,少責怪;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以情感感化學生,以態度拉近學生。
二、教師語言要生動有吸引力,要讓學生想聽,要讓學生聽得懂。
教師課堂用語既不必像書面語言那樣講究對齊工整,又不能像口頭用語那樣隨便。要做到讓學生通俗易懂,要讓學生越聽越想聽,越聽越有滋有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上課之前少不了精心準備,使難以明白的課堂內容或知識簡單化,這要求教師自身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儲備,才能讓學生上課有收獲感。所以教師平時要多讀些書,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再將這些知識點用自己的語言傳達給學生。
另外教師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不能一味地傳授知識,而不注意課堂學生接受的情況,要時刻觀察學生,多思考以下問題:如學生分神怎么辦?該如何把他吸引過來?遇到特殊情況,該怎樣用語言來化解?等等。
三、用語力求幽默風趣,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幽默讓課堂變得生動、活躍,從而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數學中有理數用Q來表示,為了讓學生容易記住并與其他數區別開來,可以用學生上網會經常使用的“QQ交友”簡稱”Q友”來形容,正好與Q是有理數相類似。這樣不僅簡單易懂,而且形象幽默,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可以很容易地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通過以上示例,我們可以了解課堂上的幽默,一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緒;二是通過幽默可以達到批評的效果,而又不傷學生自尊心,從而讓學生心悅誠服;三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然而,過度的幽默卻起到相反的作用,影響教學效果,而偏離本堂課的教學目的。不能讓幽默脫離教學的內容和實際需要,一味調笑逗樂,只能讓學生把心思放在口舌之上。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度,讓幽默成為自己的好幫手。
四、說得多未必是好事,有時無聲勝有聲。
有時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安排過多知識點,從而導致課堂時間比較緊。整堂課講得多,講得快,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低,學生來不及接受教師所教知識。因此教師課堂說行多,說得快未必是好事,有時適當停停,進度適當慢慢,可以讓學生有時間去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因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從而達到應用知識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
教學中適當的無聲語言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些無聲語言包括教師的表情、手勢和體態等,比如說眼神能表達出贊同、警告、示意、開心、擔憂等。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眼睛來交流,通過眼神來表達各自的想法。另外手勢語言也非常重要,比如交警在指揮車輛時,就是通過手勢來指揮的,雖然他們沒有說一句話,但司機們可以看懂他們所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無聲勝有聲”。
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就像是在表演相聲一樣,底下的學生就是你的觀眾,好的語言可以讓觀眾全神貫注,捧腹大笑,結束后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因此教師的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體現了教師的表達能力。要達到以上效果,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從自身做起,從學生角度出發,結合課本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