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個總結人的發展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雖然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提高了業務素質,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每節課下來,反思課堂教學過程,總感到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進行改進。這使我意識到,過于依賴經驗有時也會成為束縛老師成長的枷鎖,故步自封,停滯不前。教師應該適應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要求,不僅要認真對教材進行加工,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反思。讓教學反思這位向導帶領我們從經驗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達到教學能力的不斷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課程意識的反思
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于核心地位的目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常常把眼光更多地盯在制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上,然后扎扎實實地把它落實下去,而對教學目標的系統性、合理性卻缺乏必要的論證,缺乏有效的整合,從而導致教學內容的斷裂和低效,這就是課程意識的失落。要避免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們在制定數學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堅持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以保證學生學習的連貫性,使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從縱向看,數學教學目標有四個層次:課程意識——總目標;年級要求——階段目標;單元要求——單元目標;課時要求——達成目標。達成目標是在教學中必須落實的具體目標,要緊扣單元目標,體現階段目標,關聯總目標。鑒于此,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又要考慮到學生的長遠發展,必須雙向往復,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由下而上,步步緊扣,這樣才能避免教學目標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知識的破碎性??梢哉f,對課程意識的反思是落實教育目標、達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個教師從狹隘的知識傳授走向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環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優秀的課堂教學,是以科學性為基調,以藝術性為旋律的美妙的交響樂章。有了科學性,就能保證知識的正確傳授、智力的合理開發、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實踐證明,只強調科學性的課堂教學,又往往顯得呆板生硬,這就要求強調教學的藝術性?!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第一個“法”,指教學的原則、原理,即科學性、規律性;第二個“法”,指教學的具體方法;第三個“法”,指教學的藝術,是科學性與獨創的教學方法的結合。
教師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于新授課,我們往往采用講授法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對于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我用土豆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土豆是體,土豆片是面,土豆絲是線,土豆粒是點,要求學生在切土豆的過程中,體會“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還要求學生用鐵絲做出正方體、長方體的幾何框架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
學習不是靠被動接受獲得,而應該是參與,參與實踐、參與對話、參與活動,在參與中主動發現知識、探究知識、增長知識。正是基于此,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和補充,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之中。一般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在開展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互動,構成了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使數學學習變得富有成效。
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領悟,強化主體對知識的感悟和體驗,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從“至高無上”的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取學生中的信息,為有效調控做好充分準備。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會做的題不一定會講,課堂上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多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這樣能使教師更真切地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困惑,從而找到教與學的最佳契合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教學效果是教學內容和任務的最終體現,所有的教育手段和技能最終都要通過教學效果來反饋和驗證。所以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最能促進教師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進步和完善。
在作業和測試中,我們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類型的問題在教學中已反復強化,有的甚至講過原題,但學生的解答情況卻依然不盡如人意,這時如果我們把責任一味推向學生的不用功或接受能力差,就會錯過使自己在反思中進步提高的良機。因為學生的能力本來就是有差距的,這正是考驗我們的教育智慧的地方。我們不能指望用一種方法卻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冷靜反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反思該問題本身的困難所在及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等諸多因素,再做出教學方法的調整,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此外,還要在理論學習中進行反思。平時養成學習教學理論的習慣,發揮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通過與名家大師的對話,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而且可以在比較學習中誘發教學反思,以減少教學實踐的盲目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我反思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反思自己教育成功和失誤的同時,平時還要多和同行進行交流,多聽有經驗的老教師的課,借鑒別人的寶貴經驗。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外出培訓學習,同時多借助網絡進行交流學習。教學交流的目的在于超越狹隘的一己之見,力求做到取長補短,兼收并蓄。但要提高教學交流的實效性,則必須帶著反思的心態參與其中,即不僅要關注其教學行為,而且要反思支持其行為的理念;不僅要關注其展示的方法,而且要反思方法形成的過程及機智。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不斷地反思,才會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