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本教研是解決中等職業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領域校本教研管理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存在的問題不少。因此,客觀分析當前中職學校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校本教研實踐行動的研究,探究其教研目標、內容、實施途徑、保障機制等基本要素,實施中職學校校本教研的策略,為中職學校勾勒出校本教研可操作的模式,實乃當務之急。
關鍵詞: 中職校本教研 管理模式 提升策略
探究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當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經歷的時間也不是太長。隨著近年來教育各領域的全面改革,校本教研的作用逐漸得到社會界內人士普遍關注和認可,而校本教研的核心思想則為以校為本,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構建學校的主體文化,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在中職課改條件下,“校本”涉及的因素包括:校本課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校本資源和校本管理等。由于我國中職引入校本教研制度的時間還不是很長,當前對其的管理存在的問題還是顯而易見的。
一、中職校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探究
我國中職教育起步較晚,相伴而生的校本教研的時間也比較晚,實踐的時間比較短,實踐經驗比較缺乏,所以當前存在的問題不在少數,根據相關的調查,筆者對此作了總結,認為我國當前中職的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完善而周密的管理制度。
由于中職校本教研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相關的研究比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指導理論,各學校在相關機制的建設方面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導致學校在機制的建設方面過粗,許多的制度都是處于試行的階段,相關的管理領導也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走,對于制度的可行性把握不是很大,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較多。另外,學校也沒有制訂相關的計劃定期地對制定的制度進行探討,隨時檢驗和更正可能出現的問題,而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才開始琢磨相關的原因。甚至有時候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只是臨時地做一些書面的制度建設,根本沒有將其付諸實踐,對其可行性更是懶得評估。
2.相關制度沖突和體制的不盡合理制約著校本科研的開展。
制度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與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章的相互矛盾。在各級各類的培訓和領導、專家報告中,均要求教師在根據中職學生的實際狀況,跳出教材,大膽改革,甚至可以不同學科進行學分互換。然而市教育局每學期又會對相關學科進行抽考,二年級下學期還要統一進行畢業文化成績會考,從而將一切的課改又拉到了分數當中來,學分互換等改革始終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上。所以,無奈之下,老師只能按傳統教學按部就班地開展。二是與學校的相關教學規定相矛盾。筆者在相關的訪談中發現,部分學校的機構設置臃腫,教務處、實訓處、教科室及各相關系部等,相互間職責不明,出現多頭領導與一些教學研討活動的沖突現象。例如,要舉行公開課教學活動,對一個專業課老師而言,常常會被教務處、實訓處、教科室及相關系部都安排到,造成教師十分疲勞,抵觸情緒也很大。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地影響著學校校本教育科研活動的開展。
3.職能處室的監督機制和力度不夠。
完善的監督機制是管理制度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是對實踐的效果進行有效評估的重要依據。學校教科室的主要職責是教育科研的實施和監督主體機構。然而我們在相關的調研中發現,不少學校并不是將教科研的精英安排在這個部門工作,有些是一些老同志的“休養所”,甚至將其職能轉化為迎評創建,搞軟件材料,教育科研成為空設。由于學校領導的不夠重視,教科室功能的轉化,職權的邊緣化,使得教育科研的監督力度不大,甚至出現負效應的現象。每周一次的小組內的教研活動日成為虛設,常有點過名就走人的現象。
二、提升中職校本教研水平策略探析
傳統的中職學校管理模式明顯跟不上我國教育改革的機制,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很好地適應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出現的問題采取相關的解決方法,以促進這一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促進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制度實施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本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與否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制度實踐的效果。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建立相關的制度中,要保證制定過程的民主性,進行層層審核;第二,制度的內容要盡可能的全面,盡可能地覆蓋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根據總結,筆者認為要確保校本教研制度實施的有效性應該主要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就是對于問題的發現要具有前瞻性,然后針對相關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第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輕重緩急,要及時解決核心的問題;第三,必須認清問題的本質所在,不能被問題的表象所迷惑。
2.提供充足資源,為校本教研提供支撐。
校本教研所需的資源主要包括信息資源、相關的專家的指導和各種人力資源等。所以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地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為我國的中職學校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為學校的領導層的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實現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的有效溝通,而學校自身也必須注意加強本校與外界的溝通與聯系。在相關的走訪中我們發現,部分學校開始主動爭取與其他學校合作,特別是與高職院校聯合,積極爭取專家的支持和指導,使其在制度方面的建設少走一些彎路。
3.建立完善的監控機制,強化監控效果。
我國新課程的改革只是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的落實需要各個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執行。作為踐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校本教研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各個學校自主地研究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然后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地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每一所學校都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而要保證校本教研制度的實施效果,有效的監控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筆者認為,強化監控效果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強化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教師四級管理網絡機制,形成一個完整的校本教研管理監控機制。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中職校本教研的發展實踐時間還比較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但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實踐也已經證明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符合我國現階段條件下的中職課改的要求。當然,提升中職校本教研管理水平的策略還遠不能僅限于以上幾點,更需要廣大職教科研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革新,從而不斷提升中職校本教研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樊平.加強校本教研管理,提升高專教師素質[J].人力資源管理,2011.5.
[2]孫占軍.加強校本教研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現代校長,2011.12.
[3]潘亞宜.校本教研的管理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