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作者針對一些教師的上課忠實執行教案的現象,記錄了三個教學案例,并結合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對這些案例作了評析,提出了教學設計思路,倡導教師關注學生真實的感悟與體驗,呼喚教師轉換思路,將學生真實想法作為教學生成資源并合理運用。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 轉換思路 預設 生成
一、笨鳥——人們習慣思維霸權而且常常不以為然
在一間無人居住的房子外,一只不知名的鳥兒總是每日準時光顧。它站在窗臺上,不停地一頭撞擊玻璃窗,然后總被撞得落回窗臺。但它堅持不懈,每天總要來撞十來分鐘,而后又跌回窗臺,隨即離開。人們好奇心大發,紛紛猜測它大概是為了進那房間。而就在這鳥兒站立的窗臺旁邊,是另一扇窗戶是大開的,于是人們得出結論:這是一只大笨鳥。直到有一天,好事者帶來望遠鏡,一切才真相大白:窗玻璃上沾滿了小飛蟲的尸體,鳥兒吃得不亦樂乎。
眾人嘩然。
人們總是喜歡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于別人,而且自以為是。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是否也存在著“置學生真實的觀察、真切的感悟于不顧,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于他學生”呢?請看以下三個教學案例。
案例1:“老師,我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遇純堿溶液、石灰水不變色(顯紫色)”
時間:2005年12月27日
課題:《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
課型:一節片級公開課
教學片段:……(學生實驗)在白色點滴板的孔穴內分別滴加白醋、酸果汁、稀鹽酸、純堿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鹽水、蔗糖水,再分別向滴有上述試液的孔穴內滴加紫色的石蕊試液,觀察記錄實驗現象。當教師讓學生交流實驗現象時,有位同學答道:老師,紫色石蕊試液遇到白醋、酸果汁、稀鹽酸時呈紅色;遇到純堿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鹽水、蔗糖水時顯紫色(不變色)。此時教師反問道:真的不變色嗎?不!是變色的,變成了藍色,接著教師就繼續后面的教學了。
案例2:“老師,我發現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時間:2007年9月28日
課型:校內隨堂課
課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教學片段:……在講授完實驗室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教師追問學生:“對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還有什么問題?”
一位學生:木炭在空氣中的燃燒、人的呼吸、堿式碳酸銅的加熱和碳酸的分解,這些變化過程中也會生成二氧化碳,為什么不采用這些變化來制取二氧化碳?看得出,這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很強。
教師:你只要記住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是稀鹽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就可以了,其他方面不用你考慮。說完就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了。
這樣做不但白白浪費了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而且打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案例3:“老師,我發現把鐵釘放入蒸餾水中有氣泡生成”
時間:2004年11月28日
課型:片公開課
課題:《常見的金屬》
教學背景:這是一節片級化學公開課,課題是《常見的金屬》,教師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把鐵、鋁、銅三種金屬分別放到冷水中,稀硫酸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在交流實驗現象時,有位學生這樣回答:“把鐵釘放入冷水中、稀硫酸中,鐵釘表面都有氣泡生成。”此時,教師講“把鐵釘放入水中是沒有氣泡生成的”,將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予以否定,然后進行后面內容的教學。其實,教師不經意的一個否定,就將一個有效的教學資料白白地浪費掉了。透過這一事實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教師課堂生成的不足。
對于教學一線的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思維霸權”的現象呢?下面的這段《怎樣取珍珠》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示吧。
二、珍珠——轉換思路可能有意外的收獲
從前,有一個海島,島上有許多沉積多年的大珍珠,可誰也無法接近這個島,只有棲息在海岸俯近的海鳥能飛過去。很多人慕名前來,帶著槍支,捕殺飛回岸邊的海鳥。因為這種海鳥每到白天都會飛到島上去吃珍珠。時間長了,海鳥漸漸滅絕,即使剩下的幾只也過得膽戰心驚。只要一聞到人的氣息,看到人的蹤影,就會早早逃走。后來,來了一個商人。他在海岸附近買大片樹林,并在樹林周圍按上柵欄,不讓閑雜人走進他的樹林。同時,他嚴厲告誡他的仆人,不許在樹林里捕捉或驅趕海鳥,更不許放槍。
于是,當海岸其他地方的槍聲一響,就會有海鳥在驚慌逃竄中不經意闖進他的樹林。時間一長。海鳥漸漸地都留在他的樹林里棲息,它們也因此不必再為安全而戰戰兢兢。等海鳥在他的樹林里逐漸安定下來以后,他開始用各種糧食、果實等做成味道鮮美的百味食物,撒給這些海鳥吃。海鳥貪吃,吃得很飽,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來。商人再讓仆人去撿。日復一日,這個商人成了百萬富翁。
在對待一些問題上,人與人的思維只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細微區別。但是,不同的思維產生的結果卻有著驚人的差別。
觀察課堂教學,只要我們轉換思路,關注學生的真切體驗與感悟,就能將學生生成的一些問題作為寶貴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又能有效地避免“思維霸權”的現象發生。
對于上述三個案例,我們不妨轉換思路,做這樣的處理。
1.對比實驗——水到渠成
在案例一中,當學生遇到紫色石蕊試液遇純堿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鹽水、蔗糖水時顯紫色時(不變色),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做一個對比實驗:另取紫色石蕊試液于點滴板的孔穴中,與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和純堿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鹽水、蔗糖水對比觀察顏色有無變化,通過對比觀察就比較容易地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遇純堿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顯藍色;遇食鹽水、蔗糖水時顯紫色(不變色)。這樣既解決學生的困惑,又使知識的生成水到渠成,比教師將個人觀點強加于人更有成效,更有說服力。
2.交流討論——拓展強化
在案例二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將計就計”,將“皮球”踢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這四種產生二氧化碳的方法,你認為哪個最好?為什么?
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完全可能得出結論: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反應條件不好控制,也可能會產生一氧化碳,而且二氧化碳不易收集;人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而且不純;碳酸本身不穩定;堿式碳酸銅加熱產生二氧化碳,原料價格貴,有點浪費,還需要加熱才能進行。因此,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采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和稀鹽酸。最后學生經過歸納,會進一步認識到:實驗室制取氣體時,除了考慮反應條件的難易外,還要考慮原料的價格、反應速度的快慢、產生氣體是否便于收集和制取的氣體純度等因素。
這樣做不但保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還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一舉兩得。
3.分析歸納——尋根究底
在案例三中,對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把鐵釘放入冷水中有氣泡生成”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讓其他同學匯報實驗現象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師生共同研究生成氣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經過師生交流、討論,歸納出可能的原因:(1)試管未洗干凈,上面沾有稀硫酸。(2)所用的水不純凈,里面可能混有稀硫酸。(3)重新取一支試管作對比實驗,看現象是否相同。(4)重新取用蒸餾水作對比實驗,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測。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引導,避免了教師的知識霸權,又將教學實踐中學生生成的問題作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
三、精心預設動態生成——三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
雖然不能說以上三個教學案例具有普遍性,但是至少可以表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本身蘊含的教育資源加以利用的意識淡薄,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與表現而不見或不屑一顧,忽略了學生是一個帶著知識、經驗、思考、智慧、情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與學交往、互動的過程。互動常常會產生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觀念。這種“意外的”新問題、新觀念就是“生成”。只要課堂是開放的、動態的,就必然會有生成。“生成”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個主要的教學理念,它和“預設”是相對的。
盡管教師已精心備課,但教學過程本身具有的過程性和動態性,決定了課堂上常常會生成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面對學生生成的千奇百怪的問題,我們要學會辯證地思考,把這些問題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段作章教授的建議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對一些確認性問題,當學生出錯誤時,教師要通過講解、演示、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為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正確的答案。例如當學生觀察大到“把鐵釘放入冷水中有氣泡生成”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對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我們不能期望學生有統一的答案,否則就會失去開放性問題的本質和價值。此時教師的價值就是很果斷地判斷哪些肯定是錯誤的答案,并糾正學生的錯誤。例如:在學習《水溶液的某些性質》時,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實驗室有兩瓶失去標簽的液體,已知一瓶是食鹽水,另一瓶是蒸餾水,請你設計多種方法進行鑒別?其中有位同學的方案是,把鐵釘分別放入兩種液體中,如果鐵釘浸沒在液體中多的蒸餾水,那么浸沒在液體中少的是食鹽水。這位學生試圖用物理學中有前浮力的知識解答,然而這種方法明顯是錯誤的:因為鐵的密度遠遠大于兩種液體的密度,無論把鐵釘放入哪種液體中,鐵釘都是要沉下去的。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能否把鐵釘換成其他物體,學生靈機一動,可以換成小木片、塑料片或雞蛋進行鑒別。對于一些模棱兩可的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答案帶到課后,與同學和教師一起或借助一些資料,或通過網絡來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去換摸索、去嘗試、去質疑、去分析,思維得到鍛煉和升華。
總之,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動態平衡。因此,教師一方面在備課時,要充分預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興趣點在哪里,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他們會發表什么意見,可能提出什么問題,他們在何處可能出現錯誤,等等,設計教學時,在這些地方有意識地做“等待性”的預留設計,為生成預留“彈性時空”。另一方面,面對課堂上學生的上出現的“意外”的生成,教師還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機智地駕馭課堂,將其轉化為可貴的教學資源,從而讓課堂教學鮮活、富有靈氣和精彩。
參考文獻:
[1]吳運來.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3]劉金生.課堂教學素養五項修煉[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