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語言”,是獲得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地圖教學能很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地圖教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作者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在教學和應用過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 地圖 “兩案” 地圖教學 網絡和多媒體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語言”,是獲得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地理插圖是地理課本中最獨特、最廣泛、最直觀、最形象的內容之一,它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地理教學需要用到各種地圖,比如:地形圖、氣候圖、政區圖、景觀圖、示意圖、素描圖等。這些圖像,直觀、形象、生動,有利于在學生們的頭腦中建立起抽象的地理文字描述與形象直觀的地理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系,再現地理事物的各種表象特征,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形象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眾多的研究實踐證明,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釋疑,圖文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地理素質。因此,對地圖教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鑒于此,筆者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在教學和應用過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高度重視“兩案”內容設計和實施策略。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地理教案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和先驗等,結合實際,貼近生活,插圖生動活潑,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因此,地理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知識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動手、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地圖運行能力。設計理念上要緊緊把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的培養,設計特色上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生動活潑、別具特色的圖形圖像。
學生運用地理學案時,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明確學案中設計的各種作業題的目的和所培養的各種地理能力。第一,學案中要設計大量的示意圖和統計圖等,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等方法來明確地理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對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第二,學生要細致分析閱讀地理教材和觀察地理學案中的各種地圖,從地圖上獲取有效地理信息,能看懂地圖上的經緯網坐標,理解各種注記的含義,理解地圖上符號代表的地理事物。第三,讓學生在地圖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形成地圖能力。要給學生創造機會,使地理課堂教學充滿興奮點和釋放點。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有趣的地圖資料,引導學生通過擺弄、裁剪、拼接、分類、涂鴉、討論、扮演等方式,讓學生的口、手、眼、腦等一起參與到學習過程和活動中來,并留有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在活動和想象中,去探索和發現地圖學習規律,學會地圖知識。要營造討論氛圍,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難點設計學案中的讀圖作業,鼓勵學生勇于發表不同意見,在多向交流中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不斷深化對地圖知識的理解并運用地圖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第四,教師要及時批閱學生在學案上留下的“學習痕跡”,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
二、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
地理知識紛繁浩瀚,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教學掛圖和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持續的,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發。
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認識和了解,對地圖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導,興趣很快就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使他們愛上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為此,老師可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同學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讓其區分地圖和一般的圖像有何不同,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三個基本要素的問題。并逐一認真講解,打好基礎。然后要求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同學們從連云港乘火車去西藏?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線?經過哪些省?沿途經過哪些大山、大河?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地圖的興趣,而且提高了閱讀地圖的能力,鞏固了地圖三要素的知識,使同學們感到地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
三、深入挖掘網絡和多媒體資源,增強教學效果。
多媒體是“活動的地圖”。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對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進行處理,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創建生動的表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利用對媒體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并配以一定的音樂呈現新知識,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新鮮的信號刺激,使大腦獲得多類型、多層次的知識信息,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了起來。多媒體計算機能把各種地理事物,立體、動態、全面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觀察、理解。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時,可以播放錄像材料,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