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博大精深,是一種生命智慧之學。當我們把這一高深的哲學捧到小學生面前時,多少有些擔心:這么深奧,他們小小年齡能讀懂嗎?但是當我真正把孩子們帶到老子的這片哲學領地時,卻是感受頗深。
一、相對成人來說孩子更接近于“道”
道是什么呢?簡單說,道是“自本自根”,是“萬物本來的樣子”。是宇宙萬物變化的根源。你發現了嗎?好多人隨著年齡增長,他對任何現象都習以為常了,對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漸漸忽略了,小孩子恰恰相反,他們充滿了獵奇心,對一切都感到新奇,而且喜歡追根溯源、刨根問底,他們有很多“為什么”。在一次五年級的課堂活動中,我跟孩子們說:“現在我們來做個測試。”這個突如其來的測試讓孩子們個個面露難色。“今天的測試不是答題,而是問問題。把你們內心中最想問的問題表達出來。”我還告訴他們:“會問問題的學生,才是會學習、會思考的,最有潛力的學生。”此時此刻我看見他們的眼里閃著光芒。“為什么人類還要分國家?”(在如今同一個地球村的觀念下,到了世界大同的時候國家還有意義嗎?這不正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嗎?)“怎樣做才可以活得時間長久?”(這不正是幾千年來的帝王將相追求的目標嗎?)“我從小就想知道為什么人的身體會根據人的思想來動呢?”“為什么人有善、惡,好、壞之分?”“為什么有了虛榮就會說謊呢?說謊是人的天性嗎?”“為什么世界萬物都要起個名字呢?”“人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死后到底會不會上天堂或者是下地獄呢?”“人能投胎轉世嗎?”(這不正是哲學家所探討問題嗎?有些問題已經涉及宗教領域。)還有一位小學生竟然問出:“為什么我是我?為什么你是你?為什么我變不成你,你變不成我?”我沒想到孩子們內心深處裝著這么多可貴的東西,可以說他們所想要的,與我們所要給的根本對接不上。我不得不反思,我們成人真的了解他們的小腦瓜在想些什么嗎?也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每天思考的這些問題都已進入哲學范疇。沒有一點世俗功利,他們處于生命的本真狀態,他們蘊涵著生命的無限性與豐富性。《老子》中就多次引入“嬰孩”的概念,老子認為嬰孩是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生命體,是最接近“道”的本性的生命狀態。人只有似“嬰孩”、“赤子”般天真無邪、質樸純潔才是最符合自然本性的。老子之所以認為“圣人皆孩之”,其深意也在于此。以“復歸于嬰兒”向人們展示了那種“得道”的生命狀態。?可以說,只有從嬰孩身上,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最佳狀態和最高的人格理想。我們所要做的是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這份未經雕琢的純真之心。我想相對于成人來說孩子反而更接近于“道”。
二、對于孩子來說“道”就在身邊
“道”在哪里呢?好像是聽也聽不到,看也看不到,抓也抓不著,高高在上、深不可測。相傳東郭子曾向莊子請教:“‘道’,究竟在哪里呢?”莊子回答:“‘道’無所不在。”在東郭子的一再追問下,莊子從在螻蟻、在雜草之中一直說到在瓦塊、在屎尿之中,在世人看來最低微卑賤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道”孕育萬物,也無所不在。既然如此,我們在萬物中處處可以覺察到“道”,“道”就是生活之道,剝離了生活就不可能領會老子的“道”。一次,在討論《老子》中“柔弱勝剛強”的哲理時,他們竟然在小小的游戲中找出大道理。他們說:“在‘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中,堅硬的石頭能把剪刀制服,但卻被柔軟的布戰勝了,布能把堅硬的石頭完全包裹在其中。”還有學生問:“英雄難過美人關是不是也可以稱得上‘柔弱勝剛強’呢?”女子為柔,男子為剛,美人作為柔弱女子,卻讓無數英雄盡折腰。再比如孩子們在水中嬉戲時觀察到水看起來是極其柔和的,如果水和石頭打仗,水根本不是石頭的對手,但水會繞過阻擋自己的石頭繼續流淌。此時的他們獲得的是一份內心的真實感悟,一種獨特的“正言若反”的思維方式。可以說老子的哲學不是知識,不需要灌輸理論,而是一種感悟的方式,以一種謙卑敬畏的態度去感悟。在這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而只有好的答案與差的答案。孩子們在沒有接觸《老子》之前,玩就玩過了,看就看過了,不會在生活的點滴中有所觀察、有所思考。所以說“道”并不是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對于孩子來說“道”其實就在身邊。
隨著孩子不斷地成長,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會像哲學家那樣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學會從日常思維轉向反思性思維、從常規思維轉向批判性思維。如果從現在開始讓他們學一點老子的哲學,一定能從中獲得一種快樂、一種從容、一種淡定。“道”如同一把萬能鑰匙,打開了萬物萬象之門,打開了學生的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