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數學素養,對于提高全民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是十分必要的。”“數學素養”在我國數學教學大綱中首次被提出,標志著我國的數學教育將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對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整體素質教育觀,把握好中學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在重視數學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以達到智能并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正確理解數學素質的構成
“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三個層次構成的”。“心理素質是第二層次,它是在先天自然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作用、環境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可一分為二,即認識—智力因素和意向—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空洞的說教,應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加以滲透。
數學素質作為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多元的群體因素結構,其中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從數學素質的結構的組成上看,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由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等構成,另一部分由心理因素、思想因素等構成。這兩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長期以來,由于思想認識的局限性,中學數學教學多重視數學知識的掌握應用及智能的發展,即重視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忽視了數學素質中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數學教育,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十分不利。
二、正確處理數學教學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關系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數學素質和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二者都是素質的子集;而素質本身是由各種素質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可見數學素質和非智力因素又是交叉的,二者具有相互促進或相互促退的內在制約關系。
因此,從數學素質的構成及數學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來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三、切實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各種素質,而心理素質的培養必須滲透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數學教師也要有正確的育人觀,在落實“雙基”的前提下,重視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內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簡稱,屬于人的非認知性心理系統,它包括興趣、態度、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具有認知事物、處理信息的機能,而主要對于認知性心理系統起調節和催化作用。那么,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下面我主要就興趣、意志、習慣等方面談談看法。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因此,我們決定以初一新生中對數學學習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成實驗對象,就其特點確定實施方案。
(1)心理特點。渴求更大進步,具有強烈表現自己才能與智慧的要求,但思想波動大。實踐證明,僅憑“興趣”還不能如愿以償,盡管在實驗初期就做過預猜與準備,但諸如家庭、社會、其他課程的潛在影響導致的“分化”(盡管很小)問題,還需作為新的課題進一步探討。
(2)思維特點,思維敏捷,但缺乏概括;貯存思維豐富,但缺乏選擇;轉換思維靈活,但易受到干擾。
我們認為,針對上述特點。“好奇—興趣—意志—創新”的全方位轉換,是實驗教育最為關鍵的一環。
興趣是人們經常傾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特征。興趣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學生對數學具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進行學習,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通過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成才之路等數學史料及數學的廣泛應用,運用直觀手段,創設情境,精心設疑,讓學生以疑激思、以疑獲知,組織游戲、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努力使這種興趣逐步穩定,直至發展成興趣。
2.意志是攻關的利劍。
意志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動,并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意志是通過意志行為表現出來的。
意志在學生掌握知識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就會在學習上苦下工夫,鍥而不舍,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成果。
教師應當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操究過程中設置一定的困難,有意識地磨煉學生的意志。設計的提問或練習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勵學生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最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強迫自己保持平靜的心境面對數學學習。
3.習慣是成功的保證。
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為中學生自控力差,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教師應因勢利導,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重點培養如下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的學具準備、課上集中注意、認真聽講、積極思維、舉手發言、作業規范、書寫整潔、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嚴格訓練、長期培養。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堅持不懈。
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還應當注意消除思想上的兩大誤區:一是優等生沒必要培養非智力因素;二是學困生只需要彌補智力因素。對于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也要注意發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注意強化他們的意志品質。美國心理學家推盂等人,對兩千多名兒童追蹤研究了50年,結果表明:智力與成才有關系,但關系不大;高智商的人,并非都有成就。最有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智商水平中上,并具有勤奮和不懈追求等優良性格特征的人。因此,對于高智商的學生如不注意強化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優生也成不了才。而對于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更要重視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尤其要重視自信心的樹立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彌補智力上的不足。我國青年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也經常數學考試不及格。后來他發奮努力,通過補習上中學后,記分冊上數學全是滿分。
每個數學教師都要有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觀念。素質教育的全體性要求教師要對每個學生負責,因材施教,切實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的數學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因此,加強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培養他們“愛學”態度、“樂學”情緒、“會學”技巧、“自學”能力,突出“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是時代的呼喚,歷史的必然。我們深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素質教育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