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要體現這樣的教學理念,必須改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使他們成為“主人”,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究者。據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冊第46頁)的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教學: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請和同桌互相說說。(興趣盎然)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一天24小時。
生4:有的月份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師:你知道得真不少,還有嗎?
生5:有的二月份是29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
生6:一年有365天,也有的是366天。
……
師:真聰明,我們發現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每一年的天數也不一樣,應該先來研究哪個問題?為什么?
小組討論、匯報,認為先研究“月”比較合適。
師:你準備用什么方法研究?
生:看年歷卡片,看一看,數一數,算一算。
師:仔細觀察課前準備的年歷卡片,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有的數數,有的記錄,大家分工合作、討論交流后匯報。
生1:在一年中,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都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二月份是28天,全年共365天。
生2:我們不同意,我們組年歷卡的二月份是29天,全年是366天。
生3:全年有365天是平年,有366天的是閏年。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聽我媽媽講的。
師:誰能說說你手中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學生根據手中年歷卡匯報是平年還是閏年。(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我出生在1972年,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你們猜一猜,用什么辦法來研究平年、閏年判斷方法?討論一下,你又有什么新發現?
生1: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四年一閏”,這樣數一數就知道1972年是閏年。
生2:我們組猜想用年份數除以4的辦法來判斷平年、閏年。例如:2004除以4等于501沒有余數,這一年就是閏年;2003除以4等于500余3,這一年是平年。
師:這個猜想對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年份數用這種方法驗證。經過驗證,認為這個辦法適用。
生:1900除以4沒有余數,這一年為什么是平年?
師:問題提得非常好!請同學們看書。
學生閱讀課本49頁“*”的提示,得出“公歷年份是整百數時,須除以400”。
師: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呢?
師:你有什么辦法弄明白這個問題?
生1:可以把每月份的天數加起來。
生2:可以上網或查資料。
生3:可以問老師或問家長。
……
二、評析
新課標新理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探索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活動,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1.活用教材,有的放矢展開。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使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對象上產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應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培養,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有機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真正體現“用教材教”的思想,充分注重學生的認知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例如,“對于‘年、月、日’的知識你有哪些了解”的提問,既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這是教師觀念上的轉變,從學生的角度來處理教材,改變以往“教教材”的舊框子。
2.自主探究,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程標準》指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每個核心問題——“一個月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的處理方式,我為學生創設了極為廣闊的空間,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在親自觀察、計算、討論的過程中,得出了每個月的天數,平年閏年的天數、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等正確的數學結論,把以往的生活經驗升華為數學知識。教師沒有越俎代庖,而是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現,成為主動的探究者。
3.引導猜想,重視學法指導。
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做出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將猜想引入數學教學之中,將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不斷探索、培養創新意識,促進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猜一猜,用什么辦法來研究平年、閏年判斷方法?這一核心問題提出后,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問和猜想、交流,讓學生自行組織和建構新知識。這樣設計不但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關注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同時,更體現了對問題研究方法的指導。
總之,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我放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