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負擔”和“高質量”一直以來被我們看做是一對矛盾,這對矛盾是我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教育觀念所造成的,依靠大量的作業,以及強化、強壓的手段來提高考試質量(也就是所謂的教學質量)一直是我們教育的一種時尚,一尊不可舍棄的法寶。結果卻是老師孩子負擔沉重,疲憊不堪,孩子害怕學習,師生關系緊張。應怎樣高質有效而輕松地教學一直是我們探索的方向。這里我就有效的課堂、有效的作業、有效的課外輔導三個方面談一些探索和體會。
一、有效的課堂
課堂是實施“輕負擔高質量”的教育主陣地,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把教師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才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輕負擔高質量”的教育。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態度積極、思維活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因此,教學的組織,環節的安排,方法的運用等都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之前,我們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認真研究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真正體現因學定教。脫離學生的實際,一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不是新課改追求的課堂教學。其實,細想一想,現在各種研究課、大賽課上,執教老師最擔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擔心“這個班的學生”水平是不是能適應自己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教師往往就在“撞大運”,如果學生的學力與自己的教學設計“合拍”,教學就能順利推進;反之,就很難順利進行(除非這位教師馬上改變、調整教學設計)。因此,我以為,有效的教學首先不是考慮教師用什么一鳴驚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學生,然后是研究適宜的內容與目標,最后才是方式、方法問題。一句話,學生的實際是最重要的教學設計的起點。
教師要根據課堂的生成實際,不斷調整,展開教學。特別是學生的學習遇到阻礙時,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診斷,敢于調整,敢于引導,敢于追問,敢于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引向深入。目前,在實際的公開課、研究課中,許多教師不敢“張口”,怕被戴上“牽著學生走”的帽子。其實,恰如其分的講解與“牽”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具體的學生面前,你設計的問題往往會不適合學生,這時就要敢于調整學習的“坡度”,適當引導,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們在評價一位教師的教學時,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扣住目標評價,扣住學情分析,更要看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實效。我們的語文課要有效,不在于是否書聲瑯瑯,不在于熱熱鬧鬧,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二、有效的作業
在課堂教學中摒棄“滿堂灌”的陳舊教學形式,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能在課堂上解決的作業,決不留在課后,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當場反饋,相機指導。做到課課清,提高作業效率。根據學習內容、學生原有水平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精、巧、活。必須承認,有些能力不指導、不訓練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讀和默讀的能力、閱讀概括的能力等,以及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進行訓練才可較好形成。拋開具體教學內容、具體的文章個性,一味地強調如古人式的讀書“自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降低。但要注意精選作業類型,避免隨意、重復、枯燥的作業,做到作業量適中,難度適宜,梯度適當。設計作業時關注學生全體,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從作業中體驗到經過思維有所收獲和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不把作業當成負擔或是當成不得不為苦于交差的被動式勞動。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雖然是同一題型的訓練,也應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一段文章的閱讀,對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讀出中心,寫出精美詞句的賞析,仿寫美句,聯系實際談感悟,自己設計幾道好題等;對一般學生只要求讀出中心,理清思路,賞析精美詞句就可以了;對于最差的學生,賞析部分只要能感悟,勾畫出就可以,不必強求寫出理由。
三、有效的輔導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的差異當成資源,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有所收益?!拜p負高質”的課堂教學旨在使多數學生除掌握學習的重要內容外,還要解決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較大的效益。在課堂教學以外,利用早讀、中午、放心班等時間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效的個別輔導,而不是拖著全班同學做重復性的作業。優生在輕松完成書本作業后,把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在豐富的課外閱讀中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把學生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使得優生更優。后進的學生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是記憶型落后,有的是思維型落后,有的是習慣型落后,針對他們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和輔導,使得班級整體水平上升。
我想說達到更高分數有很多途徑,多做、反復做都會有短期效果。但真正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訓練,把目光放長遠,把胸襟放開闊,不要過多地考慮學生眼前的成績。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社會實踐,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書是知識的海洋,要獲得更多知識,就必須多讀書。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都異口同聲地說得益于看課外書。”因此,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有益的書籍,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多讀書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秦兆陽說:“生活是一本最大最厚的書,是一本最生動、最激動人心、似乎好懂、其實難懂的書。”要使學生養成課外閱讀和積極進行社會實踐的良好習慣,必須先使學生好學。
1.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誘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和社會實踐。主要活動形式有課外閱讀知識競賽、朗誦會、社會調查、讀書筆記評選、手抄報、演講比賽、做文比賽等。這些活動促使學生多讀書、多實踐,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實踐觀察能力。
2.教給學生良好的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記讀書筆記和寫日記的習慣。讀書要有側重,教會學生詳讀、略讀、泛讀方法。讀書要總結,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寫作方法等。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學生受年齡特點的限制,往往對生活中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設置趣味性較強的觀察練習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
只要更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地進行作業、輔導,就會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