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職高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但“后進生”也有成才的欲望、有做人的自尊,關鍵看教師是否能化腐朽為神奇。“后進生”轉化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各科任老師必須形成教育合力,把課堂當做“后進生”轉化的陣地,用我們的真心和愛心,為“后進生”撐起飛翔的天空。
一、了解“后進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通過多年與“后進生”的接觸,了解他們的一些心理狀況,我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混日子型。這類學生要么因家庭境況較好而無緊迫感,要么家長早已對孩子失去信心,對他們不抱任何學習上的希望,只要求孩子在學校平安度過三年。他們熱衷于交朋友,追明星、玩電腦,看到別人學習艱苦認為不值得,主張只要尋得“歡樂”、“開心”混到個畢業文憑就行。
灰心型。這也是“后進生”中一種較普遍的一類,他們有過拼搏與奮斗,卻一次次嘗到失敗的“苦果”,于是動搖了,退卻了,喪失了自信而自暴自棄。他們在先進與落后的矛盾心理中度日如年。
毀壞型。他們往往是因為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而惱怒,或受到誤解而形成一種扭曲的心理,從而產生一種想毀掉自己或毀掉別人的念頭。這類學生好找事,想靠制造些新聞來引人注意,甚至認為“我學不好也不讓別人學好”。
師生關系決定教學質量,而教師和“后進生”的關系尤為重要。一位耐心體貼、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師,肯定為“后進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師的學生往往又會順應老師的期望,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
1.愛心是融化“堅冰”的暖流和春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于漪說得更為動情明理:“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師愛超過親子之愛,因為它包蘊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主要體現在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消除學習心理障礙、為學生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上。
在學業成敗論英雄的初中階段,“后進生”是“靠邊站”被冷落的對象,他們需要老師的愛。愛的前提是尊重,所以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看待每個學生。但實踐中只要是“聽話的良民”,或者是學習成績好就安排在教室的中間位置,成績差的學生安排在邊緣地帶。這就要求科任老師課堂提問時不要總是習慣性地提問幾個優秀生,幾乎不提問“后進生”。俗話說:莊稼佳,偏的小,農民種地總是對那些弱苗多施肥,老師對待“后進生”,也應該有這種偏愛思想。
2.重視課內課外的情感交流。
師生之間既是知識的交流,是心靈的交流,應用心去點燃另一個心靈之光。中職學校的“后進生”大多不愿和老師交流。老師要在課下與學生密切聯系,了解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平易近人的。教師可利用課前10分鐘提前到教室了解學生的情緒,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可講小幽默故事、笑話。如學生剛舉行了籃球比賽,老師要關心比賽結果,一起回味球場的事。教師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后進生”參與,讓“后進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進入課堂。
在情感培養中,讓學生愛老師是第一要旨。老師的愛心、個性、人品、知識是晴雨表,我雖然已近不惑之年,但童心仍在,把笑聲,熱情帶到班級,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元素,讓課堂生動起來。詼諧的語言、多媒體的應用只能在表象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讓學生深入與知識做心靈的交流,從內心感受知識的魅力,才能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
二、創造積極的課堂心理狀態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對于“后進生”來說,一堂課45分鐘猶如一天,在課堂上如坐針氈,但迫于紀律還得老實地等候下課,他們的焦慮顯而易見,要么睡覺要么玩耍以消耗過剩的精力,有時候老師不恰當地批評還可能成為激化矛盾的導火線。因此老師要創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以消除“后進生”的焦慮,提高“后進生”的課堂參與度。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合作參與的新課堂。
寧做“畢福劍”,不學“易中天”。易中天講得好,但最終大家只記住了易中天,他說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畢福劍給人一個舞臺,讓大家展示,結果出了很多人才。如果我們把死氣沉沉的課堂變成了集思廣益的展示平臺,由教師一個人苦思冥想備課變成幾十個學生活力四射的自主探究,實現學與導的統一,那么我們的課堂還會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嗎?
在實踐中,我探索“問題解決式課堂”教學模式,摒棄“滿堂灌”,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核心理念是:讓學案引領式課堂,把所有的內容設置成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找到解決的辦法,體驗探究的過程。學案課堂實行八字方針:教師—“編、驗、點、導”,編——科學編寫學案,驗——驗收學習報告,點——科學點評展示,導——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學、做、展、悟”,學——學案引領學習,做——做好學習報告,展——課堂盡情展示,悟——冷靜思考感悟。在學案的引導下,學生循著學習目標,自主閱讀學材、理解知識,帶著問題和自主學習成果來上課。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展示、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學生參與的課堂,樂于自主、勇于展示、敢于質疑、善于評價。師亦生,生亦師,教師講得少了,課堂睡覺、開小差現象沒了,“后進生”也自主學習了。
2.讓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融合在課堂中。
“后進生”對學習缺乏信心,意志消沉、不思進取。此類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比較敏感,如果讓他們獲得尊重,感到自身價值,就能喚起自我認識,激起動力。
(1)多給他們提供參與機會。如課堂發言、課堂游戲、作業講評,多給“后進生”一定傾斜優惠,讓“后進生”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后進生”進行激發,抽出時間做思想工作,見縫插針地進行點化,以熱情、歡迎和接納的態度鼓勵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后進生”的智慧火花,及時地給予鼓勵,以一個笑臉,一次肯定等喚起學生的信心。
(3)機智地化解課堂危機。課堂上“后進生”的興奮點難以集中、持久,要么睡覺,要么做其他事情,影響其他學生的上課情緒,但如果“熱”處理又會帶來激烈的對抗,師生情感大受其傷。此時老師若從善出發,委婉些批評會起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結合中職學校這幾年的實際工作中,我體會到:面對大面積的“后進生”,抱怨甚至放棄是對學生的不負責。我們的一生有上千名學生,一個學生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千分之一,但對于學生的影響可能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