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目的在于促進每一位教師都能有效地教學、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六年級學生一方面抽象思維、動手操作、自學能力等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面臨畢業,學習壓力大,情緒易波動,自我控制能力變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地把握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思維的變化,以及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因勢利導,努力提高六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才能使六年級數學教學行之有效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有效教學。
1.加強目標整合,注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動力,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
1.1辯證地認識三維目標的關系。
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知識與技能仍然是重點目標,是教學的基石,學生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是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而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必須依托教學活動的過程來實現,沒有過程就沒有體驗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1.2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雖然不能肯定地說每節課都能達到既定的目標,特別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不可能靠一節課完成。但是在教學中,教師要盡最大努力去落實和實現教學目標。那種不注重過程與方法而專注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獲取是不可取的。同樣,那種只追求課堂教學中熱熱鬧鬧、華而不實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識與技能,或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教學中剝離出來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2.因材施教,培養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對學生學好數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時,如果把新概念細細講解,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設計準備題搭橋鋪路,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促使知識正遷移,把前面練習的“求多百分之幾”的問題,改為“求少百分之幾”問題作為嘗試題,通過啟發學生比較,引導他們學習課本上的例題。然后讓他們試著解答,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做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歸納解題的思路方法。這樣做就會使學生親自經歷探索知識過程,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感、成功感,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智力。例如:在教學圓柱、圓錐體積時,教師拿出兩組圓柱和圓錐教具,每組分別等底等高,讓學生用圓錐向圓柱里裝沙子。學生個個爭先恐后,學習熱情高漲。可試驗結果卻是:用裝滿沙子的圓錐向圓柱里裝,有時三次裝不滿,有時三次剛好裝滿,有時三次裝不完。雖然結果不滿意,卻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和求知欲,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讓學生對圓柱、圓錐的底和高進行比較,然后再裝,學生輕松地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關系。這樣,學生的求知欲被有力地激發出來。
2.3尋求規律,發展興趣。
數學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性,所以數學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數學知識的特點及規律,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才能使學生越學越有興趣,從而正確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3.總結經驗,教給方法。
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無捷徑可走,但如果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要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獨立完成作業。
多數學生對課前預習重視不夠。其實課前預習是學好數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預習的情況如何,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的聽課效果。所以,我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并要求學生記下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減少課堂上的壓力,相對減少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
3.2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六年級學生是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基礎知識應該牢固地掌握,否則將會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牢固掌握并非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他們真正理解。
3.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六年級數學應該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論的創造精神。
4.注重反饋,提高質量。
“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教師不要害怕學生出現錯誤,而應該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各樣錯誤,正確引導學生探究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尋求糾正的方法,使學生吸取教訓,減少類似錯誤的發生,以提高教學質量。
5.復習課注重創新。
數學的復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畢業班的復習課注重幫助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為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于概念課,為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達到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復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于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理旨在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后學習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沖突相對集中,每一位學生有了具體的任務,避免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而學生無事可干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