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研究性教學探索,已越來越受廣大教師的重視。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一是創設情境,培養自主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掌握認知方法,提升獲取、運用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學生求新探索的能力;四是尋求探究性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探究性學習 開展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下是我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培養自主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問題”是發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教育特強的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這無疑為歷史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指導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或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并能激發學生興趣和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便于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在講“洋務運動”時,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1)從19世紀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中國為什么會出現“洋務運動”?(2)這個派系由哪些人組成?(3)他們提出的口號、內容和目的是什么?(4)他們采用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籌建近代海軍、設立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等,為什么不能使中國獨立和富強?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和深入思考,不僅充分認識了這場改革運動的原因、性質與主要內容、目的及發展過程,而且對其進步性和局限性作出了科學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指導,不僅營造了課堂教學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激發了一些后進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調動了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二、掌握認知方法,提升獲取、運用知識的能力。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應抓住歷史教材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鼓勵和引導他們去探索、深思、發現和解決。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推進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獨立獲取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正確的認知方法和歷史觀念,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講“中英鴉片戰爭”時,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1)英國為什么要發動鴉片戰爭?(2)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了哪些破壞?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性質等方面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然后我結合《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和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比較和歸納。加以老師的引導、點撥,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對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提高了他們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學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不僅要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而且要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如在講“清朝前期的經濟——地丁銀”時,我要求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等內容進行探究,說明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發展規律。問題提出后學生一時無從探究,也無法從教材中找到相應的賦稅制度變化的內容。于是我指出了思考問題的方向,提供探討的方法和角度,啟發從“征稅標準”和“征稅內容”這兩方面比較思考,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最后得出了這是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逐漸演變成以田畝為主的征稅標準,又體現了以征收實物逐漸演變成為征收貨幣的演變規律。并且得出:我國古代賦稅制度是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進步的。同時說明了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都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緊密相聯,引導學生結合我國現行的賦稅制度作進一步思考,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指導,不僅使學生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揭示出事物間內在的聯系和本質屬性及發展過程,學到了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正確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達到了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尋求探究性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重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學習方式。要使這種學習的精神和方法滲透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典章制度,以及創造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等的研究性專題,向學生示范反映前人認識與探究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又要善于發揮和調動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向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讓他們參與各種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使探究性學習活動健康地向前發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探索任重而道遠,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