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案導學的方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為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知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精心設計、指導下,使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能不斷發現、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學案導學 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環境 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老師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
學案導學的方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為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好的課堂教學不僅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還應更多地喚醒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習慣,提升思維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愿望、學習習慣,然后才是學科知識、學習能力。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引發學生的內部需要,激發他們的內部活力,促進其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提升品質、張揚個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按照這種觀念,學習應當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應受到嚴格的控制與支配,學習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自由。因此,自主學習的課堂要以和諧的課堂氣氛、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前提,課堂學習要給學生創設自由平等的學習和心靈交際空間,使他們感到放松、愉快。
例如,在介紹“有趣的七巧板”時,開頭部分這樣設計:
師:當今,七巧板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很高了,相信同學們大多也玩過。可是,假如你碰到了孤陋寡聞者,比如我吧(學生笑),你能不能給我簡單介紹介紹七巧板呢?
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很多學生躍躍欲試。
生1:七巧板由七塊板組成(學生笑),用它可以拼出多種多樣的圖形。
生2:七巧板是我國發明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髀算經》,在國外被稱為“唐圖”即中國的圖形。
生3:七巧板是兒童智力開發玩具,它不僅能拼出數學中的三角形、四邊形等,還能拼出人或動物的圖案。
……
師:聽了同學們的介紹,我對七巧板有了一個大概認識了,謝謝。
教師變“權威”為“伙伴”,變“俯視”為“平視”,傾聽學生,和他們一起討論甚至爭論,通過談話交流、語言誘發、情境創設等多種手段,給學生親近感和輕松感。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自主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并通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倡導和促進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中應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支持者和評價者,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心理學認為:興趣能使人產生穩定而持久的注意,能激發人的思維和想象,使人在學習中產生愉快的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數學老師持之以恒的追求和愿望。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上,教師的任務之一就在于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教學方法,引發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興趣。
例如“數據的收集”一課中,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某服裝廠接到一批生產某中學學生校服的訂單,設計師在考慮服裝顏色時傷腦筋了,他們不太了解現在的中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校服顏色,你能幫忙想想辦法嗎?
生1:可以到這個學校去問問每個學生。
生2;我覺得問每個學生太麻煩,可以在每班抽一部分同學問一下。
生3:我覺得可以做幾個不同顏色的箱子代表服裝的顏色,放在校門口,學生隨時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顏色箱子中投票。
……
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的熱情很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參與學習不僅僅表現在行為上的參與,如做了多少題目,花了多少時間,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的程度。它決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程度。《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節課使同學們初步體會數據的作用,培養用數據說話的觀念,學會對已有數據進行解釋,培養利用已知信息進行決策的意識。
三、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行有效控制
要做到教與學的和諧發展,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切忌顧此失彼,把整個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或教師放任自流變成“放羊式”的教學。
自主學習的課堂要求學生放開、自由,但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呢?學生有自己的興趣,他們的探究心態容易持續地停留在那里,就像小孩去肯德基店,待在游樂設施里不肯走一樣。
例如“頻數與頻率”一課,教師播放了一段CBA籃球賽的片段及賽后的技術統計。學生尤其是男生對這個很感興趣。但是當數學教師將教室開放給學生討論,并希望學生能從對話與辯論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時,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有的學生并不進行獨立思考而是人云亦云;有的學生在一起聊天,而不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討論偏離主題,等等,如:學生的注意力可能更多的是放在運動員的比賽上,忽視了后面的數據,這就偏離了放這段錄像的目的——數據分析。那么教師可以在觀看前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是輸的那一隊的教練,比賽結束后你怎樣有憑有據地給隊員作總結呢?”時刻提醒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觀看,那學生自然會關注賽后的技術統計了。
面對活潑的氣氛、開放的場面、興奮的學生,教師始終要以冷靜的頭腦駕馭課堂,縱覽全局、細心分析:學生是否朝著自主學習的目標進行有效探索。一旦發現問題,可以采用“提示”、“調整”等方法保證自主學習的效率。首先,教師要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在求解問題時,要動手、動腦,要全身心地投入,否則無法完成。其次,教師在學生討論時仍要發揮其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如:重復學生的語言,再一次確認學生的意思,讓學生的發言從個體自我意思,轉化為全班可以共同溝通的語言。教師要積極巡視和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向,對學生的各種不同意見作進一步的比較和評價,引導學生發現各種解答可能存在的邏輯聯系,對不同解答的正確性(有效性)做出判斷,并進行必要的修正和推廣,幫助學生自覺總結數學上的收獲。另外,教師還應放下架子,承認自己對有些東西可能不夠了解,容許學生自主學習時的吵鬧,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師還要啟發鼓勵那些不善于講話、成績落后的同學大膽開口說話,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自主學習就能有效地開展起來,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和豐富多彩,從而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知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精心設計、指導下,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能不斷發現、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