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內容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路徑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輝煌成就。及時總結和推廣行之有效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驗,對今后更好地推動大眾化宣傳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從實踐當中得來的科學的理論體系。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實踐證明,其立場、觀點、方法及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開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政黨。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離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取得的。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也無論國內形勢如何復雜,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毫不動搖。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就必須不斷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大眾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才能得到強有力的鞏固。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又是使馬克思主義不斷走向群眾、掌握群眾、實現大眾化的前提條件。失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思想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偉大勝利,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堅持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這一先進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不斷為人民群眾所理解、掌握。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之所以能夠不斷掌握群眾,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黨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當今社會,各種社會思潮復雜多樣,主流與非主流的思想觀念并存,人們思想活動日益呈現出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征,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思想指導地位決不動搖。唯有如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才能扎實開展下去,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十七大提出的新概念,它從整體上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直接的內容就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根本性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我們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就是要不斷加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成果的宣傳普及,使其不斷深入大眾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成為指導他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
實踐證明,理論創新無止境,理論普及無盡頭。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人民,要使億萬人民真正認識到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解決面臨的發展問題,才是指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人民過上和諧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確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指導思想。當前,特別是要用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發展觀來教育全體人民,通過廣泛宣傳教育,促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馬列主義好、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進而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與中國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個重大問題。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相伴而行、缺一不可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新鮮活潑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彰顯的是基于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高深轉化為具體生動、由被少數人理解和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被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凸顯的是理論為人民群眾所認同接受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側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特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展,其理論并沒有擺脫抽象性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側重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向具體性、通俗性并為大眾所理解和掌握方面的轉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深化認識規律的歷史進程。同時,這一過程也是用先進理論教育群眾、動員群眾并內化為人民自覺行動的大眾化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發揮當代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巨大的指導作用這就必須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這一過程必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相互銜接,相互促進,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通過宣傳教育、學校教育兩個層面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江澤民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四個“以”包涵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大眾化的內容、要求和途徑。黨的十六大以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核心是必須堅持黨委領導,理論戰線、新聞戰線、文藝戰線、出版部門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形成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強大合力和濃厚氛圍。思想政治工作從來都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實現的必經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是說服人的工作,不能說服人,理論就不為群眾所接受,再先進的理論、精神也不能轉化為實踐的、物質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這個關節點上起著“點石成金”的作用,把理論的可能性力量引向現實力量,因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必須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而實現,在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使命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凡是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的程度就高,人們的精神面貌就好,社會風氣就好,社會發展就和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就能取得巨大成就。所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學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現代教育不僅具有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功能,而且還擔負著培養和塑造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學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滲透到大、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去,真正做到把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尤其是要加強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念教育,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去認識當前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能否創新馬克思主義教育方式和機制,是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面臨的嚴峻考驗。
青年特別是青年學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對象,學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十分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青少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要重點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如今,作為思想文化的前沿陣地,學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必然會去占領。近年來,各級學校特別是高校黨的各級組織和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馬克思主義在學校的大眾化初見成效。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改進,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回答和解釋現實問題,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學生中的說服力和信任度。通過不斷加強教學管理和培訓,提高從事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通過不斷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