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團體特點和輔導者特點等方面,闡述了情緒調節的方案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指出在指導理論和調節技能的遷移上會遇到的困難,提出了以樹立合理的情緒調節觀念為情緒調節的輔導目標來設計方案的建議。
關鍵詞: 情緒調節 團體心理輔導者 方案設計
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獨特的輔導方式,近些年在我國發展迅速而廣泛,有著受眾面廣、趣味性強、合作性高、交流性深的特點。筆者于2007年12月起,將團體心理輔導應用到情緒調節中,展開研究和實踐。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對方案設計所遇到的問題和具體困難進行深入思考,并給出建議,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論述。
一、情緒調節的方案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團體特點的不同。
每個團體都有自身的特點,情緒調節的輔導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團體特點的基礎上。在設計方案時,要根據團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團體特點可從團體發展水平和團體成員的構成兩個方面分析。
1.發展水平
在輔導的實踐中,輔導者接手的團體,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是已經完全發展成熟的。
(1)新團體
在團體輔導開始之初,新團體的組成有以下三種方式。
①通過宣傳手段,由成員自愿報名參加,無條件限制。這類團體的情緒共性特征不會太明顯,成員在報名意愿和參加目的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散性,但他們基本都有改變和發展自身情緒狀態的強烈愿望。班杜拉指出:“如果患者沒有愿望,心理治療是不會有效果的。”本類團體的自愿性為輔導方案的設計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
②第二類團體是由組織者依據事先設定的特定的情緒輔導目標或根據自身調節情緒的特長,招募一些符合條件的成員。這類團體在凸顯成員自愿性的同時,還具備某種共性的情緒特征或某種共同的情緒問題,在情緒調節方式方面也有較高的相似。
③第三類團體是自然形成的新團體,輔導者受邀對其進行情緒調節的輔導。例如新入學的大學學生,他們組成了一個班級,環境、人群、飲食、語言等原因造成了他們一系列的情緒問題。這只是團體形成之初產生的短期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團體的自然成長,會逐漸得到緩解。
(2)已成熟的團體
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接觸到這樣一類團體:團體已自然發展成熟,但存在某種消極特性,如大學高年級的一個班集體或公司的一個部門。對于團體輔導,國內眾多專家都認為是一個新組建的團體從產生成長到成熟的過程,也就是說,團體的成員要走的是從互相陌生到熟悉甚至相知的路線。顯然,已有的以團體的發展成長為終極目標的輔導理論和方案設計思想對成熟團體不適用。對這類團體進行情緒調節的輔導方案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①這是從生活中直接截取團體進行輔導,團體內部的關系脈絡已經建立,很難輕易打通,產生改變。
②現實中的團體,因為目標、利益等因素,大家很難敞開心扉,真誠地交流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③每個人對其他成員的情緒特點、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都有較深的了解,團體內已形成穩定的評判態度。
④團體內每個成員都已經建立起符合本團體文化情緒表達和調節方式,目前的狀態可以被團體所接受。這些方式可能是發自內心的情緒的真實表現,也可能是維持工作和諧局面的表面表現。
2.成員的構成
在設計方案時,要考慮到成員的特性,如性別、能力、社會角色等。一般而言,不同的團體,其方案設計重點也有差異。
(1)團體成員由相同社會角色的人構成。如大學團體,公司職員團體等,設計活動時要根據這一背景角色相同的特點展開。要讓活動方案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及認知程度保持一致,否則在引起情緒的共鳴上會遇到困難。
(2)團體內成員擁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背景。方案的設計可著重于彼此不同經歷的分享上。在交流中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問題,幫助解決別人的情緒問題。同時,活動要盡可能地簡潔易懂,讓不同層次的人都能迅速領會,并讓大家都參與活動。
(二)輔導者的不同。
1.心理學專業學生
學生輔導者多為研究生或高年級的本科生,他們對情緒理論和團體輔導的基本技術有一定的掌握,但還不夠熟練。他們對團體的輔導,可能是獨立進行的,也可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團體成員幾乎全部都是低年級的學生,可能是招募而來,也可能是根據學校的要求由學校組織的。他們對團體的輔導是停留在練習和初步嘗試的水平上。在給他們設計輔導方案時應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技術難度,避免在活動過程中出現較大的突發事件。同時,方案要輕松,凸顯其趣味性,這樣可使得成員對團體、對輔導者不致失去信心和興趣,保證輔導活動長期持續下去。
2.心理學老師
老師對本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總體情緒特點有較清晰的把握,所以他們組織的團體心理輔導往往是在預定目標的指導下開展的。老師承擔著主動組織活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職責。他們的預定目標反映了學生現階段存在的心理問題,所以在設計方案時,需充分了解前述心理問題和老師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同時還要根據老師的特長和喜愛的輔導風格,設計出讓老師得心應手的方案,最大限度地發揮輔導者的功效。
二、設計情緒調節的方案時會遇到的困難
(一)情緒調節理論的局限性。
1.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國內外大多數的情緒調節理論都是針對個人展開的,所以它們強調的情緒特點的探究分析和具體輔導方法,可真正用于團體輔導的很少。缺乏理論指導是設計情緒調節方案時遇到的最大的困難。
目前在團體輔導中使用的較多的情緒治療理論是理性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這是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illis創立的。他強調RET的哲學基礎之一是現象學的觀點,即當事人情緒和行為困擾的根源是主觀的反映并理解現象所導致的。RET理論將認知的建設性改變作為情緒調節輔導的主體,但筆者發現,團體成員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的構建是在長期的成長中發展起來的,且每個成員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短期內改變團體成員的認知顯得非常困難。
2.對情緒的調節,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如何評判調節的功效,有著極強的主觀性和個人差異,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團體中的每個成員的情緒狀態和情緒水平存在差異,每個人對情緒的認知和情緒調節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群體中針對某一特定的情緒問題進行調節輔導,操作性顯然不高;同樣,將具體的情緒調節方法放在一個團體中來教,也不具備可行性。
(二)技能的遷移。
在輔導過程中,方案設計者會遇到的另一個困難是,成員建立起來的與人交往的技能和情緒調節的方式,能否遷移到現實生活環境中去?新團體中,輔導者竭盡全力營造出一種高度信任的交流環境,給予不泄密的保障;成員與成員之間在團體之外彼此陌生,不存在經濟、利益等聯系;社會賦予人的某些責任、義務和必須遵守的準則,在團體中被屏蔽了。人們在生活中為保護自己、適應環境而建立起來的情緒表達原則和調節方式,在團體中可以丟開,敞開心扉,做真實的自己。走出了這個團體,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時,他們在團體中建立起來的與其他團體成員之間真誠互助、友善信任的態度,能否也應用到生活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具體的技能能否順利轉換遷移?
對成熟團體而言,由于是直接截取實際中一個存在的團體進行輔導,因此不存在較大的遷移困難,但這對方案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輔導活動,往往必須打破其已有關系構成,改善其內部關系。
三、對方案設計的幾點建議
(一)以樹立合理的情緒調節理念為輔導目標。
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實現情緒的良性調節,以樹立團體中個體正確的情緒調節觀念為切入點和最終目標,展開情緒調節方案的設計和輔導活動的開展。筆者通過比較,發現斯坦福大學GROSS教授的情緒調節理論對樹立團體中個體的正確情緒調節觀念有切實的指導作用。
(二)設置實際生活場景,保證技能的遷移。
在設計方案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熱情交流及團體的成長,而應從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場景出發,多設計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沖突情境,真正達到提高成員情緒素質與調節能力、樹立正確情緒調節觀念的目的。
(三)針對不同的團體特點,設計出與之相符的情緒調節方案。
1.新團體中各成員之間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日常的情緒狀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些人是樂天派,有些人易沖動,脾氣大,有些人情緒冷漠,對各類刺激不易產生反應。樊富珉教授指出,“不同背景不同問題的人在一起,有利于了解不同人的心理行為,差異越大,復雜程度越高,才有更充分的機會認識和改變自己”。筆者認為,為引導成員培養正確的情緒調節觀,設計方案時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設計出的輔導方案在引導大家互相熟悉的過程中,要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調節方式有較為準確的認知。方案還要為他們提供彼此幫助、彼此支持、相互評判和相互建議的機會。通過交流,了解他人的情緒特點和彼此不同的調節方式。
(2)設定的情景活動,應該是能夠引起組員情緒反應沖突的活動。在參與中為本小組的集體利益,組員必須合理地安排、表達自己的情緒,協調與其他組員的情緒對立,最終成功完成任務。在組內的合作與組間的競爭中,組員逐步達到接納自我、理解他人、合理調節自身情緒和樹立正確情緒調節觀念的目的。
2.樊富珉教授還認為,“存在相同的問題,可使參加者相互認同,產生‘同病相憐、克病相助’的關系,共同積極地投入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具有某種共性情緒問題的新團體,輔導者可在預定目標的指導下針對團體的共性來設計方案。在活動中,輔導者應注重觀察團體成員情緒的表達,看他們能否表達出自己經常出現的情緒,能否接受這些情緒體驗,把對情緒調節的輔導放在活動后的交流、討論中進行。
3.針對成熟團體的輔導活動,往往必須打破其已有關系構成,改善其內部關系。筆者認為在對成熟團體的設計方案時,可先從最基本的層面出發,通過團體發展歷史的回顧,勾起他們對彼此友善和感激的回憶,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縮小日常相處中產生的隔閡;接著,通過一些情景活動,引導他們在團體中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后通過一些簡短有趣的團隊游戲,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肯定自己、接納他人、互助合作、付出犧牲的重要性,有步驟地引導其樹立合理的情緒調節觀念。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劉勇.團體咨詢治療與團體訓練[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