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目前國內日語專業的學生,日語的學習歸為第二語言習得(簡稱二語習得)。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及包括學習者自身的條件等。目前從語言的因素進行日語學習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也有對從非語言自身因素的研究。對于高校日語學習課堂來講,如何提高學習者的二語習得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除了日常的系統語法學習之外,語用文化意識的導入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果不重視,就會造成符合語法表達的句子卻不是最恰當的,日語課堂當中出現的語法與文化脫節的現象。要引導學生應語境而學習,不是死板硬套語法結構。
關鍵詞: 語用文化 日語課堂 導入
一、日語語言及其文化內涵
首先,二語學習的基礎除了發音之外,就是單詞學習了。就日語這門黏著語而言,一般采用的是假名和日語漢字標記的方法。其中包括同形同義漢字詞、同形異義漢字詞、異形同義漢字詞、異形異義漢字詞等。據調查發現,國內很多日語課堂目前大多采用的是翻譯教學法,特別是在基礎階段,對這些詞的學習一般也是來源教材或字典的解釋。很多教師學生認為我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至于如何產生的、如何運用、運用到什么地方等卻沒有細細思考。其實就忽略了日語詞語中的文化內涵及其文化背景。殊不知造成了很多學生講的日語,語法角度沒有什么問題,但是脫離了現實生活、不符合語言規律。比如學過的日語單詞:
漢語理所當然地反映出日本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固然日本的漢字來源于中國,也經過中國文化的洗禮,但這些日語漢字詞反映的是日本這個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國的文化。我們不僅僅要學習把日語的詞語翻譯成表面意義相同的漢語,更應該學習日語詞語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王(2009)認為對外語語言學習策略的影響中涉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策略的選擇及運用問題。所以,日語課堂不僅僅要學習翻譯教學法,更應注重日語所傳遞的文化內涵。
二、日語語言文化內涵及其語言正遷移
詞語,最終要運用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沒有語境,詞語是難以獨立存在的。我們對日語詞組和句子的學習多是在相對語境的前提下進行的。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日語學習者習慣把詞匯和句型從語境中獨立開,去死記硬背,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策略。尤其是對第二言語(日語)的習得,本身就是以母語為基礎,通過遷移學習的能力來進行的。如果有過多的母語介入,就會進行語言的負遷移。正向遷移理論源自Robert Lado的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學說。Robert Lado認為語言遷移是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產生的影響,包括正向和負向兩類語言遷移。因此,要正確認識語用文化意識的存在,合理實現語用文化意識對二語習得的正遷移,形成以語言導入文化,以文化輔助語言的模式。把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二語習得課堂教學模式的再認知。例如: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類語言在日語當中,以某種程度的含糊性作為人際交往的潤滑油。本身具有曖昧性的日語,實際運用需要具體的語境,但是說話者又習慣于這種模糊的表達,所以對其意義準確的理解確實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我們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對這種語言進行模仿,設置恰當的語境,與日語母語者交流,實現語言正遷移,切忌把翻譯過來的日語表達套進漢語的場景當中。
三、結語
由此可見,日語初級學習者對語言自身因素的把握基本上沒有問題,針對日語中非語言自身因素的把握卻不夠,大都處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日語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日語教師要培養的交際能力,實際上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日語學習者應當積極主動地理解語言與文化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語言必須了解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了解負載該文化的語言。二語習得者學習日語目的語的過程,實質上也是跨越母文化學習另一種文化的過程。日語課堂傳授的不僅是日語這門語言,還是一種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李霞.探討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影響[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3).
[2]李巍.淺談語用文化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8(12).
[3]張、石建美.正向遷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外語教與學,2011(10).
[4]何自然,張局文.外語教學中的語用路向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2003(4).
[5]劉紹忠.語境與語用能力[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