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就是社會,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讓學生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生活的技能,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教育離不開生活,在物理教學中,如何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
一、學會思考
思考、分析能力無疑是我們教學中必須培養的能力。
分類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我們必須提醒學生先進行分類。例如,在討論有關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問題時,因為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解法不同,所以必須先把這一類題分成串聯或并聯,再去解決。再如,電磁繼電器的應用、電路的連接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強調先把它分成控制電路、工作電路兩部分,然后分別連接兩部分電路,這樣學生要容易接受一點。
從比較中學會思考。比較和分類一樣,是生活中進行思考的兩個常用過程,特別是講述一些特點、優點之類的問題,因為不通過比較就不能發現優點,同樣,不通過比較也不能發現缺點,也就不會有發展。例如,在電磁鐵的優點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討論彩電與黑白電視機的區別,當學生知道電磁鐵相當于一個條形磁鐵,要找電磁鐵的優點時,很自然地就會將電磁鐵與條形磁鐵進行比較了。
物理教學中,量與量之間的關系的辨析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難點。例如,速度與路程的關系、密度與質量的關系等,學生往往會理解成路程越大速度就越大,質量越大密度就越大。此時可讓學生做如下比較:一個中學生與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比較,誰跑的路長,而誰跑得快?把一只小金戒指與一塊大石頭比較,誰的質量大,誰的密度大?再如,在講到壓強與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時,像按圖釘、磨刀、切蛋器等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學生也從中體會到:當甲這一量變化而乙這一量不變時,說明乙與甲無關,而當甲變化時,乙也隨之而變化,則乙與甲有關。這就是量與量的關系辨析中常用的思考方法。
對一些抽象問題的判斷也屬于分析問題能力之一。像電流、磁場、分子運動論等,學生既看不到,又摸不著或者摸不得,怎么來判斷它們的存在呢?這就可以通過它們所引起的外在表現來判別。好比生活中醫生看病,并不是看見了病,而是由病人的外部表現,如體溫、臉色等判別生了什么病。由此,學生就能掌握通過一些現象判斷抽象物質的思路。例如,電流的效應可用來證明電流的存在,擴散現象則可以說明分子的運動等。
二、學會創造
物理學科對初中生來說還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學生未知領域較多,許多設想又可由實驗來驗證、探究。在有些研究型課的教學中,我一般都不要求學生預習,因為學生通過預習,往往已經知道了結論,就沒有了探究與創新的欲望;而不預習,學生面對的是沒有定論干擾的空白,更能發揮想象與創造力。例如在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一節時,提出怎樣使通電導體能動起來?有下列答案可供選擇:①制作成螺線管;②繞成線圈;③放置在磁場中。學生排除掉①②后選擇了③。此時向學生提供電源、線框、U型磁鐵等,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來驗證?當學生通過實驗得到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時,再提出力的方向與什么有關?給學生討論之后,繼續提出,怎樣驗證?這樣,學生總處于設想、探究的心理過程中,又不斷得到設想被驗證后的成功的樂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內在動力。
在教學中,當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礎以后,有時可以有意設置一些物理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例如,在學生學習過重力、摩擦等概念以后,以《假如沒有重力(或摩擦)》為題,讓學生展望在那樣的環境下的生活情境。有時還可以利用物理的前概念讓學生根據直覺思維產生頓悟。如,在熱量的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熱量的概念后,直接設題:熱量的多少與什么有關?學生完全根據生活中已有的前概念,得到熱量與質量等因素有關。雖然有的同學會提出熱量與時間、溫度等有關這樣錯誤的結論,這種直覺能力卻是創造能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大膽的發現。我們應該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三、學會負責
有責任心是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是敬業精神的具體表現。學習物理的能力有強有弱,但一些最簡單而基本的概念,一般都能理解、識記。假如某一同學沒有掌握,就是他缺乏責任心的表現。此時教師要做的并不是幫助他理解,而應該強調作為一名學生,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心,學習就是一個學生的工作,應該在學習上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最基本的思考。比如,一些物理量的單位、符號的識記等。再如,物理實驗操作中有一定的規范性,像天平使用前必須調節,天平刀架的保護,等等,學生往往不加重視,操作時簡單地完成,這正是加強責任心教育的好時機。設想,假如一名飛行員抱著不負責的態度,不按照操作規程操作,則后果會是怎樣?
良好的習慣還來自平時的積累、訓練。責任心還體現在對集體的關心上,課堂上經常有小組討論。學困生必須不懂就問,知道多少講多少。基礎好的同學則必須講出自己的觀點,對學困生進行耐心的輔導,互學互長,這就是對班集體負責。
四、學會交流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合作,合作的基礎是相互交流。善于交流是學生今后生活的一種能力。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師要獲得學生的尊重,首先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和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所以師生間的交流必須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交流、勇于交流,課堂就能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所以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讓學生敢于交流的氛圍。時間一長,學生自然就習慣了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既鍛煉了相互交流的能力,又增進了對概念的理解。如在伏安法測電阻的教學結束以后,一位同學針對使用儀器的記憶,提出了“五加一”的記憶法,即把伏安法測電阻中的六個器件(除導線)分成一個電壓表和五個其他器件,因為五個器件是串聯的,可以先連,而伏特表是并聯的,可以在前面的器件連接好后再接到電阻兩端,這樣使很多同學快速掌握了電路的連接方法,這真讓我充分感受到了讓學生交流的好處。
總之,在教學中,我發現,生活中的許多經驗能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學習過程中學到的技能又能指導今后的生活,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生活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