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克思主義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繼承前人的思想精華。19世紀初期先進思潮中的合理思想,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而它們所提出而未解決的問題,又給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新世界觀以啟迪,它們的失足之處也給馬克思、恩格斯以鑒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傳統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顛覆了傳統西方哲學的思辨形而上學,超越了傳統西方哲學特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主客二元分離,實現了哲學史上偉大的革命變革。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繼承 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變革,也是人類認識史上優秀成果的綜合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繼承前人的思想精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19世紀初期先進思潮中的合理思想,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而它們所提出而未解決的問題,又給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新世界觀以啟迪,它們的失足之處也給馬克思、恩格斯以鑒戒。從社會根源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及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必然產物;從理論來源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傳統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顛覆了傳統西方哲學的思辨形而上學,超越了傳統西方哲學特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主客二元分離,實現了哲學史上偉大的革命變革。
德國古典哲學是指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初期活躍于德國思想界的資產階級哲學。它是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導,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約翰·特利勃·費希特(1762—1814)、弗里德里?!ねぶx(1775—1854)、喬治·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枺?770—1831)、路德維希·費爾巴(1804—1872)。德國古典哲學是在它所處時代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產生的。作為德國資產階級利益和愿望的理論表現,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它的辯證法思想,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而它的唯心主義和抽象思辨的形式,又表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把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作為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來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大成果是全面而深刻地探究辯證的發展觀,從世界觀的高度用辯證法代替形而上學,雖然這種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的另一個重要的歷史貢獻,是在歷史觀上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價值的思想。黑格爾的歷史哲學的形式是唯心的,內容是現實的,他從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歷史,把社會歷史看作一個發展的、有內在聯系的過程,從而提出“世界歷史”的思想。他反對把社會歷史看做是無數偶然現象的堆砌,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服從于一定規律的,并力圖去揭示這種規律;他不滿意于用人的思想、意見去說明歷史的觀點,認為歷史人物的表面動機和真實動機都不是歷史事變的最終原因,在這些動機背后,還有應當而且必須加以探究的動力。費爾巴哈的哲學同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一樣是形而上學的。他突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但不是揚棄它,而是把精華與糟粕一起丟棄了。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才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了自覺的辯證法,并把它轉變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加以唯物主義的改造;拋棄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和歷史唯心主義,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并把它推向前進,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在開始他的哲學活動時,比較傾向于康德和費希特。他通讀了黑格爾的著作,參加了“青年黑格爾”運動。1841年4月寫的題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博士論文,基本觀點屬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1842年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寫了一系列文章,文章在國家、法和自由等問題上仍然保留黑格爾的觀點,但開始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1843年,馬克思在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開始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國家觀的批判,論述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揭示了私有財產對政治國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了黑格爾關于通過中介調和矛盾的理論,提出了關于矛盾類型的學說,開始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唯物主義改造。在馬克思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中,有著費爾巴哈的影響。費爾巴哈批判宗教和思辨哲學時,把顛倒了的主客體關系顛倒了過來,這為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國家觀提供了借鑒,特別是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異化的命題啟發了馬克思用“異化”來批判現實的政治和國家。在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馬克思雖然還明顯保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因素,但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對私有財產及異化勞動的分析,闡發了某些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思想,包含著剩余價值學說的萌芽,并開始了對共產主義的科學論證。恩格斯在思想轉變過程中也大致經歷與馬克思相同的歷程,即從黑格爾經過費爾巴哈走向馬克思主義者的道路。
在克服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思辨形式的過程中,費爾巴哈的清醒的唯物主義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起了積極的影響。由于費爾巴哈無法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并在歷史觀上重新陷入唯心主義的窠臼,即從抽象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質出發來理解歷史。馬克思突破了抽象人性觀點的界限,從實踐出發來解決人與環境的關系,指出人在改造環境的同時還改造著自身,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獲得了統一,從而科學地論證了社會生活的客觀性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性。1845年春,馬克思寫作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徹底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從實踐出發精辟地、扼要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某些根本原理。馬克思把實踐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標準和目的,唯物辯證地解決了主體與客體、實踐和認識、人和環境的相互關系;馬克思還提出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著名論斷。馬克思還強調要辨證地理解人類社會,分析社會矛盾,指出對于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馬克思還揭示了舊唯物主義的階級屬性,指出了他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即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強調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德國古典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與馬克思主義有著直接的邏輯聯系,但馬克思主義又與德國古典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主義是深深植根于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之中的,是適應無產階級革命斗爭需要、論證資本主義乃至一切私有制度必然滅亡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把哲學從書齋中解放了出來,變為現實的革命的理論武器。
參考文獻:
[1]張偉光.馬克思主義哲學[M].哈爾濱: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出版社,1991.
[2]余源培,虞偉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歷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3]舒遠招.德國古典哲學及在后世的影響和傳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版社,2005.
[4]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德國古典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