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而病理生理學實驗課是病理生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因此病理生理實驗課的高質量教學可為后續的臨床課程學習及學術探討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結合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的特點,談談對病理生理實驗課教學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 病理生理學 實驗教學 教學方法
病理生理學是醫學教育中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一門理論和實驗并重的學科,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實驗教學在病理生理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決定了病理生理學教學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主動學習精神及科研素質等的培養等,為后續的臨床課程學習及學術探討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此,提高病理生理學實驗的教學質量,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是每位教師的努力方向,也是反映教師授課質量的直觀指標。在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我不斷吸取借鑒其他院校經驗和改革成果,也注重自己的教學積累,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1.注重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本教研室的病理生理學教師已達到100%博士化,實驗技術人員碩士化水平。為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我們采取以下具體措施和管理辦法。
(1)安排有經驗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一對一或多對一指導,并注重和其他科室及院校的交流,納百川而取其精華。
(2)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集體備課,此種教學方式有利于課前準備,實驗課的開展及課后的總結,為后續實驗課的開展及改革方式集思廣益,推動實驗教學的發展。
(3)據醫學院規定,新教師通過試講,才能承擔實驗課教學;教師會更加細致認真地備好課,講好課,做到打有準備的仗,在試講時總會有意見提出,使實驗課精益求精,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4)學期末會有相應的學生見面會,針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在以后的教學中做出改進,當然就學生的誤區也及時交流,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改進,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2.有重點,啟發式地講解實驗內容。
實驗前的講解對整個實驗的進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前的教學中基本是按實驗原理,實驗目的,步驟,注意事項逐一講解,學生熟悉整套流程,經常不預習實驗相關內容,課堂也不注意聽講,因為教師講解的書上都有,起不到教學的真正作用。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呢?我們在實驗前的20分鐘的講解中,采取有重點、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如在急性腎衰竭實驗中,首先要重新明確腎衰竭的概念,其次明確急性與慢性的區別,引導學生就所學的理論知識,判斷如何造成慢性和急性的衰竭模型,明確本次實驗的兩個關鍵詞。腎衰竭又分為三種,本實驗是哪一種,如果是其他兩種,應該如何造模。引導學生在思考中逐漸和所學的理論逐一對應,真正感到學有所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驗步驟講解中,逐步分析每一步設計的原理,為什么要這么做,不做或者換一種方式會怎么樣,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都認為自己講得有理,這時教師不應當做決斷者,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逐一倒推分析,讓學生在更細致的分析中學到知識并且學到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分析的方法。對于學生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我們會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檢驗,而前提是首先說服本組同學同意,能說服其他同學也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學生在此時會表現得更加活躍。如果獲得支持,在操作中,學生會更加謹慎耐心,實驗會做得更加漂亮,小組總結發言會更加踴躍,自信心也會極大地加強。而偶爾的失敗,學生雖留有遺憾,但是也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還會追根溯源分析失敗的原因,對本實驗的內容也更加深刻。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所要做的是引導和協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僅掌握魚更要掌握漁,真正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淡化“教”,強化“學”,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效的教學應該不僅僅是落實了多少知識點,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點,更要看學生參與的程度,學生從中體會到什么,領悟到什么,學到多少書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及學習其他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因為僅僅書本知識,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的,教師如果再照本宣科,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成為被動學習。因此,在實踐操作中,我們認為教師要做到積極的“旁觀”,不是學生一做錯或一求助就出手相救,這樣只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而是幫助學生自我思考,如何能補救或是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使之獲得一種成功的自豪感。這樣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當堂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效果。淡化教,并非不教,而是更加注重傳授“漁”,強化學,除了強調自學書本上的知識外,更意味著學習的主動性和現有知識的擴展,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事實也屢次證明,這種依靠自我解決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會成為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幫助學生發現學習內容的意義,提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4.實驗報告的綜合分析和評價。
實驗報告的書寫是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回顧和總結。在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不管成功與否都要總結實驗心得,只要真正做實驗,肯定有一定的心得體會。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并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回顧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則可從中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教學的不足。另外,以前我們批改學生實驗報告都是發到學生個人手里,學生互相之間知道各自得分的范圍并不大,不利于教學的反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采取第一次課講實驗報告書寫的常規,而在后續課堂上我們會抽5—10分鐘時間對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點評,哪些是共性,哪些是個別,為什么同組的學生分數會有差異,這個差異反映在操作中的表現,書寫是否整齊,有否錯別字,實驗的細節如日期,兔子的體重,單位標或未標,動脈和靜脈血壓是否有錯,讓學生明白細節決定成敗,而實驗抑或將來在臨床或科研中,每一個細微的差別都會導致最終謬之千里的差別。加強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為后續的臨床課程學習及學術探討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踐表明,這些教學方法或手段,對培養學生的個性及全面素質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能調動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和創新性實驗的積極性。在教學體系中體現和加強學生主體性,因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理論學習的效果,形成病理生理學理論和實驗教學的良性循環。
總之,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傳統教學中好經驗的保留,又要注重思想的創新,使病理生理學教學既有沉淀又有革新,不斷促進病理生理學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