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師曾在著作中談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變成有聲的語言。語言或鏗鏗鏘鏘,如金屬撞擊聲;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隨著悅耳的音響,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學得愉快,學得有效。”要使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進行,朗讀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一環。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教師只注重不厭其煩地講解和說教,學生則習慣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書面作業,借此來強化理解和記憶,殊不知,這樣做便忽視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導致語文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死板,課堂因缺乏瑯瑯的讀書聲而沉悶乏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索然,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
一、朗讀有助于強化記憶。
朗讀時,口、眼、耳、腦、心并用,增加文章向大腦輸送的渠道,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進行課文朗讀,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更有利于加深記憶。
二、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學生在初學語言時,聲音對大腦皮層建立聽覺表象的作用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感情地朗讀,使聲音進入大腦后產生很強的形象感和畫面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通過讓學生齊聲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領讀、默讀、朗誦等形式,一邊讀一邊思考,將讀與思結合,做到朱熹所說的熟讀精思,從而品析語言文字,理解文章內容。
三、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素質。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朗讀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在朗讀時,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詞語、文字等的品味與琢磨,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教師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或用遠教IP資源中的課件范讀,學生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音、語氣及句讀等方面的錯誤,朗誦時聲情并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恰當地掌握語速的緩急和語氣的輕重,則使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感素質。
四、朗讀使學生在正確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最重要階段。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用大量時間進行個別、集體音節拼讀、字詞朗讀。因為拼音的規范可以促進讀音的準確,從而使他們自覺地學習標準的普通話。天長日久學生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大腦的記憶轉化為語言的表達,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五、朗讀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隨著讀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疑問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們通過談話、討論、補充等形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久而久之,學生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了,定會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朗讀有助于創設文章情境,再造意境。
通過反復朗讀文章精華所在,可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對文章產生豐富的想象,很快進入到字里行間所創設的情境中去。這時原本無聲的文字變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躍并迸發出文章所體現的情感。
七、朗讀有助于學生準確性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學習文章,只靠教師空洞的說教和蒼白的講解是難以準確地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這就要求學生對文章反復朗讀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詞的意思及句子所表達的含義,使語言文字情緒化,才能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到準確把握。
八、朗讀是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愛國教育。
中學語文,詩詞教學是一個難點。教師可讓學生對詩詞反復朗誦,從中品味詩詞的語言美,領略詩詞的節奏美,欣賞詩詞的韻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體會詩詞的意境美。從而領略中國語言文字和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在教學《三峽》《飛紅滴翠記黃山》等描述祖國壯麗河山、旖旎風光的文章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一邊聽范讀一邊欣賞該地的風景錄像,優美的意境、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融于一體,使學生仿佛在如畫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朗讀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健康學家認為:朗誦有如歌唱,有增強肺功能之效;朗誦注重集體配合,因而活躍了社交生活,對心理健康自然有益處;朗誦可幫助朗誦者,特別是老年人回憶美好時光,帶來的精神愉悅不言而喻;朗誦還是一種“思維體操”,有助于幫助老人減緩記憶衰退,甚至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生。
朗讀,是語文教學環節中一個關鍵的環節。每節課45分鐘,朗讀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的朗讀指導更有限。如何避免單調的朗讀,如何正確地指導朗讀,值得我們仔細探討。所以,在聽完今天的講解后,對課堂上老師的“指導朗讀”有一些想法。
語文課上讓學生開口朗讀是必要的也是比較困難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種形式朗讀,學生會有單調、乏味感,重要的是朗讀的形式應該多樣。依我的教學實踐總結,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文,進行不同的朗讀選擇:讓學生在適當的變化中體會每一次朗讀的不同收獲。當學生體會到自己的每一次朗讀都有進步時,他們就會用心地進行每一次朗讀。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特點,常用的朗讀形式有:(1)齊讀;(2)范讀;(3)指名讀;(4)引讀;(5)自由讀;(6)分角色讀;(7)串讀;(8)分合讀;(9)互讀;(10)創設情境讀;(11)欣賞讀。通常情況下,閱讀課要做到三讀:初讀、細讀、精讀,在這三個環節中選擇適當的朗讀形式。初讀時一般選用范讀、自由讀等;細讀時一般選用分角色讀、指名讀、串讀、分合讀、創設情境讀等;精讀時選用互讀、齊讀、欣賞讀等方式。教師必須對所教課文進行合理分析,按教學目標,作科學設計,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感到新鮮,讀有收獲。
除了精心設計每一次朗讀環節外,我個人認為,老師對學生的鼓勵也是必需的,及時的鼓勵是興趣的促成劑。從實際教學中我體會到,對學生每一次朗讀后的及時點評和鼓勵,對老師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和安慰,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和他們對朗讀的正確認識,這樣他們對朗讀就會很有成就感,同時更有利于老師的每一次正確、及時的指導。
通過朗讀、揣摩,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用朱光潛的話說就是“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朱老先生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讀和揣摩的關鍵。
科學的朗讀指導,是教師將學生引進語言文字藝術殿堂的捷徑之一,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即使是到了課堂教學多媒體化的今天,成功的誦讀,仍是學生“身臨其境、熏陶感染、心領神會”的一種“潛入”、一種“釋放”——讀中入世、讀中悟世、讀中出世——朗讀中心靈得以凈化,精神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