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轉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制造業的更新與升級。蘇南地區作為中國部分優勢制造業的集聚地區之一,其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內生、持續、健康發展。考察技術創新鏈中的技術型員工、資金這兩種技術創新統轄要素的互動作為邏輯主線,在此基礎上對蘇南三市(蘇錫常)的制造業產出、制造業就業人數和三市的高等職業院校歷年畢業生人數構建C-D生產函數并進行檢驗,分析得出的結論揭示了技術型員工在蘇南地區現有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其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制造業;技術創新;蘇南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034-03
引言
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一個包含多種要素的動態過程。對于其要素構成,按照安同良的觀點,可以分為七個類別,統稱為6M1模式,即:(1)原材料(Materials),簡記為M1;(2)工具(Machines),簡記為M2;(3)管理(Management),簡記為M3;(4)對各種技術及技術產品的需求(Markets),簡記為M4;(5)技術人員、技術工人(Man powers),簡記為M5;(6)資金(Money),簡記為M6;(7)信息(Information),簡記為I。文獻[1]認為,在這七大要素中,技術人員M5、資金M6、信息I可以容納前三個要素,故統稱為統轄要素;相對應地,前三個要素便被成為結構性要素。如上七個要素構成了技術創新的技術鏈,它象征著一切企業技術創新的循環過程。“6M1I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在統轄要素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M5)與信息(I)一道在統轄要素中支配著原材料、工具、管理者三大結構性要素(M1~M3),為產生技術創新的需求(M4)而服務。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企業技術創新領域,一切有關“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由“人”的因素來拉動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方法和路徑是必要的。
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企業生展的重要一環,在研究企業技術創新的可行路徑時,不妨將企業中的“人”的因素納入研究范圍,進而我們可以借助復雜系統研究領域中的自組織的相關理論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與可行的方法。蘇南地區是中國優勢制造業的集聚地,其制造業的升級與所牽涉到的產業技術創新不僅僅對該地區經濟的內生、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這一事實,因此,將蘇南地區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鏈中有關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這樣一個“統轄要素”作為重點研究對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獻綜述
技術創新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里首次提出。在其之后的技術創新理論研究可分為三大學派并不斷得到發展和擴充:20世紀70年代后,凡·希波爾(1980)提出“第二代”技術創新范式將企業與用戶、企業與合作伙伴的共生關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強調技術創新過程中所存在的“黏著信息”;同時,納爾遜(1977)、溫特(1982)和多西(1982)在各自的研究著作中闡述了同樣的道理——技術創新活動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活動,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的活動;弗里曼(1987)首次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NIS)理念;蘭德維爾(1988)成功地以實證研究的形式證明了NIS系統的存在性,象征著“第三代”技術創新范式的出現。另有國外學者對中國企業技術的創新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Linden(2004)指出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技術因素:二元制產業格局,中小企業和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技術擴散。Raja Iran Sabir和Raja Moazzam Sabir(2010)通過對比投資驅動與技術拉動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來分析國家技術創新政策的有效性。
中國學者對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和區域技術創新課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傅家驥(1992)為代表,從理論上探討了技術創新的誘因、概念和類型。柳御林(1998,1999)將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的已有理論運用到了中國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的實踐中,先后出版了《國家創新系統:現狀與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1999)》等著作,在著作中對中國技術創新的歷史和未來進行了概括和分析。張鳳和何傳啟(1999)在詳盡分析國家創新系統的演化機制的基礎上,對完善中國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進行了論述并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胡志堅(2000)在國別比較的基礎上對已有理論的長處和短處進行了綜合分析。莫琦(2007)在對分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進行AHP分析和協整檢驗的基礎上,討論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區域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其研究結論很好地支持了“多區聯動”式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的假說。郭韜(2008)針對企業組織創新的動力系統和阻力系統分析了其內容和過程,并基于涌現性系統(CAS)通過SWARM軟件進行自組織數據挖掘的建模與仿真,提出了加強企業自組織管理意識、促使企業形成耗散結構以及轉變企業管理者角色的建議。
二、研究背景
比較上述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在涉及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就業的問題上,上述研究或多或少地遵循了從經濟發展戰略與到產業結構到企業個體行為再到就業現狀這一邏輯線路,所得出的關于制造業升級的結論或基于技術選擇偏向,或基于制造業產業的資本深化的深度與廣度,或基于人力資本存量。而對于處在轉型期的制造業產業企業中的勞動力素質、企業所對勞動力知識技能結構的需求缺乏考量。并且,但凡涉及制造業企業人力資本的問題,上述部分研究過多側重于對制造業技術創新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力資本,即所謂的知識型人力資本,而對于在制造業企業中占比大、起支撐作用的普通技術型人力資本均未涉及。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這樣一個問題,當制造業企業開發新技術、采用新設備時,企業生產部門的具體操作人員能否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新技術、新設備。而對技術因素對制造業產出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型員工所作的直接貢獻,更大一部分取決于與企業日常生產密切相關的產業配套服務、園區生活服務等方面,而產業服務、生活服務的提供以及其質量、數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高職院校所培育的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為了檢驗蘇南地區高職院校畢業生對該地區制造業發展的貢獻度,我們對蘇南地區的制造業企業的產出情況與制造業的就業人數、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人數建立C-D生產函數進行分析。
三、C-D生產函數的建立與檢驗
為檢驗蘇南地區技術型員工(M1)及資金(M5)在該地區的制造業企業生產經驗過程中所發揮的所用,在這里我們引入C-D生產函數對其進行檢驗。C-D生產函數一般表示為:
Y(t)=F(K(t),L(t))=A0Kα(t)L(t)β,(0<α<1) (1)
為了更好地發掘技術型工人(M1)對該地區制造業產出的貢獻度,我們將方程(1)變形為:
Y(t)=F(L1(t),L2(t)K(t))=A0L1(t)β1L1(t)β2K(t)α (2)
(2)式中,L1(t)表示一定時期內現有的制造業從業者數量;L2(t)表示一定時期內的相關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量,該序列在使用前借鑒納入人力資本的“干中學”模型對數據進行指數化預處理;β1表示與L1(t)相對應的的彈性系數,β2表示與L2(t)相對應的的彈性系數。對于數據的選取,L1(t)、L2(t)與Y(t)分別來自于蘇州、無錫、常州三市2000—2010年統計年鑒,而對于K(t)的數據選取,仿照王爭、史晉川(2006)的做法,令:
其中,Ii表示實際投資,可用固定資產凈值進行替代以跳過折舊處理;Pi表示各期價格指數以此來構造固定資產投資平減指數,Pi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處理后的K(t)數據參見附錄A。數據的處理和建模在這里我們選用Eviews軟件。
對序列L1(t)、L2(t)、Y(t)和K(t)采用ADF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其平穩性,Eviews軟件對上述序列進行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單位根檢驗的結果來看,所選取的序列在不作差分運算的情況下,Y、K在Mackinnon臨界值為10%的前提下拒絕H0,放寬臨界值的情況下該序列是平穩的。根據式(3),將參數對數化后利用Eviews軟件建立計量模型。據此模型可以表示為:
Y(t)=e116.29K-0.35(t)L1-8.01(t) L20.36(t) (4)
R2=0.94 (4.83) (-5.13) (0.65) (-1.18) D.W.=1.55
從模型的檢驗結果來看,D.W.統計量為1.55查表可知,方程變量之間不存在自相關情況。并且,模型的可決系數R2為0.94,可見該模型較好地擬合了數據。此外,方程的赤池信息準則變量(AIC)為-0.023,施瓦茨信息準則變量(SC)為0.097,都說明該模型有較高的可信度。上述模型的殘差分布情況(如下頁圖1所示)。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不難發現,蘇南地區制造業產出與投資額(M5)和就業人數是負相關的,與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人數卻是正相關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蘇南地區的制造業產出對資金要素是不敏感的,這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規模報酬遞減這一假設,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企業產出并不會隨著簡單地擴大生產規模而提高。只有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質和量才會提高產出水平。更近一步地,產出水平與現有從業人數負相關的事實表明,該地區的制造業企業對知識、技能結構趨于老化的勞動者是不敏感的,甚至這樣的勞動力對其長遠的發展是有負面作用的。換言之,該地區的制造業產出水平對具有較之現有勞動力更新、更符合時代潮流與生產設備、工藝發展趨勢的勞動力是敏感的。從分析結果還可以看出,蘇南地區在已經步入后工業化階段的歷史時期,以技術創新來推動產業升級與結構的優化調整固然重要,但在眾多技術創新的已有途徑中,依靠企業外部的技術創新推動實現的技術創新具有極強的依賴性,且隨著該地區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對技術型員工(M1)的需求無論是從量上還是從質上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企業管理者需重視技術型員工在企業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政策制定者應重視高職院校對地方制造業發展及對制造業配套產業發展的潛在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志彪.現代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厲無畏,王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01.
[3] Chang,D.R.and Cho,H.Organizational memory influences 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1):13-23.
[4] Raquel Sanz-Valle,Julia C.Naranjo-Valencia,Daniel Jimenez- Jiménez,LaureanoPerez-Caballlero.Link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 techini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6).
[5] 陳春花,張超.組織變革的“力場”結構模型與企業組織變革的阻力克服[J].科技管理研究,2006,(4):203-206.
[6] 張孝鋒.組織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6,(17).
[7] 林毅夫.技術創新、發展階段與戰略選擇[J].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簡報,2003,(58).
[8] 林毅夫,董先安,殷韋.技術選擇,技術擴散與經濟收斂[J].財經問題研究,2004,(6):8-10.
[9] 陳勇,唐朱昌.中國工業的技術選擇與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09,(9).
[10] 劉維臻,黃健柏,江飛濤,殷智遠.資本深化、技術選擇與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實證研究[EB/OL].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ttp://www.usc.cuhk.edu.hk/wk.asp,2007-06-13.
[11] 林毅夫,孫希芳.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兼評《對中國外貿戰略與貿易政策的評論》[J].國際經濟評論,2003,(11-12):1.
[12] 王柏杰,郭立宏.中國轉型期第二產業產出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基于1979—2008年的ECM模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
(31):11.
[13] 王爭,史晉川.中國地區工業生產績效:結構差異、制度沖擊及動態表現[J].經濟研究,2006,(11).
[14] 莫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5-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