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上海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發展,已經具備建設全球城市的條件。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符合國家對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設必須符合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上海需要在全面開放的環境、全球配置資源的市場化水平、法治化制度環境、城市治理模式等制度環境方面取得突破,營造與全球城市相適應的體制和制度。
關鍵詞:全球城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海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33-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競爭的方式發生一定的改變,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一個國家城市的競爭力反映了一個國家整體的競爭力,為此我們需要提高中國城市的競爭力。上海是中國的中心城市,代表國家在全球競爭。為此,我們需要提高上海的國際競爭力,建設全球城市。
一、全球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概念首先由Saskia Sassen提出。在對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研究的基礎上,Saskia Sassen指出全球城市是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經濟控制中心區域、金融及專業服務的所在地,其生產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服務和金融產品。Castells從全球城市流動空間的角度,將全球城市描述成世界范圍內“最有直接影響力”的節點和中心。
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具有控制力與影響力是全球城市的兩個核心功能。全球城市的控制力主要表現為對全球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性通道的占有、使用、收益與再分配。全球城市主要有三個特征:(1)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2)具有巨大的國際高端資源流量與交易;(3)具有全球影響力。
二、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條件分析
我們從經濟實力,國際資源流量和交易,全球影響力三個方面論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上海所取得的成就。
1.經濟實力。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上海的經濟實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由1978年的272.81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17 165.98億元,增長了62.9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 485元,上升到2010年的76 074元,增長了30.6倍。全市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69.22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2 873.58 億元,增長了近17倍。上海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6%,上升到2010年的57.3%,服務型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
2.國際貿易流量和交易。上海進出口貿易總量已由1978年的30.26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 688.69億美元,對外經濟聯系極大增強。實際利用外資額由1981年的300萬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 111.21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際貿易流量及實際利用外資額獲得較快增長,與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3.全球影響力。“世博會”的成功召開,使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國際化程度極大提升,提高了上海在全球的影響力。上海“四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經濟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提升。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上海經濟實力得到極大提升,國際高端資源流量和交易快速增加,全球影響力得到增強,上海已經具備建設全球城市的基本條件。
三、國家對上海城市發展目標的定位
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時指出,“上海開發晚了。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鄧小平同志指出上海要建設金融中心。全球城市是金融服務的集聚地,上海建設金融中心,有利于全球城市的建設。
江澤民同志主政上海時指出,“上海要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建成社會主義時代大西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對于上海的建設目標,江澤民同志指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江澤民同志對上海發展提出的要求,比如建設經濟、金融、貿易中心有利于提高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胡錦濤總書記對上海的發展目標也提出一些要求。在十七大報告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加強自主創新,才能增強城市的競爭力,有利于全球城市的建設。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上海的發展是高度重視的。上海肩負了國家的使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在國家的規劃中,對上海的發展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要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快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建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對上海城市發展的要求,也主要是針對“四個中心”建設。從這,我們可以得出,國家高度重視上海“四個中心”建設,而“四個中心”建設正是建設全球城市所需要的。
四、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
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是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設必須與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相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共同特征。經濟關系市場化,要求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推動要素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行為自主化,要求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宏觀調控間接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宏觀調控,例如提供公共品。經營管理法制化,要求生產經營活動與國家的宏觀調控按照法律的要求進行,不得違反相關的法律。
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注重“包容性增長”。一方面,加快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把蛋糕分好。同時,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體現科學性,按照經濟規律辦事。
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設要與中國改革的愿景目標相適應,這要求上海形成融入世界、利用世界資源造福市民的國際化制度環境,保障競爭與公共服務的法治化制度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公平正義的社會化制度環境,實現政府管理信息化與扁平化的制度環境。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體制和諧融洽,經濟領域體現國際化、市場化的特點,實現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社會領域體現社會管理需求,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行政領域滿足“全球網絡節點城市”的信息要求,實現政府機制的扁平化;文化領域形成積極健康、海納百川的現代海派文化。
五、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體制與制度
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設,要求上海在全面開放的環境、全球配置資源的市場化水平、法治化制度環境、城市治理模式等制度創新方面率先突破,全面營造與全球城市發展相適應體制與制度。建立“強企業”與“強市場”的市場經濟體系,強化“小政府、大社會、強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
上海要提高全面開放程度,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占有、使用、收益與再分配全球戰略性資源、戰略性產業和戰略性通道,成為全球經濟網絡的節點。上海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造福市民,迅捷地接收全球資訊,便利地使用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信息,獲取投資機會,提高自身的素質。
上海要提高全球配置資源的市場化水平,應改變上海地區國有企業較強,民營企業較弱的局面,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各經濟領域逐步向非公有制經濟開放。政府的宏觀調控真正體現經濟規律,以間接調控為主,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按照公平競爭的要求進行,誠實經營、合法經營,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產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形成壯大,成為監管市場主體行為的第三方主體。
上海要改善法治化制度環境,形成法治型城市,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和市民行為按照法治的規范進行。在地方城市立法權方面取得進展,形成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法規。政府各項政策的制定、實施、監督和評估都按照法治化的程序進行,保障政策的連續性,使各項政策不因領導的改變而改變。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形成,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合法競爭,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得到完善,嚴格執行,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被激發。市民按照法治程序開展社會活動,言論、集會、游行的自由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被充分尊重。
上海要在創新城市治理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實現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與扁平化,大部門制形成,行政費用降低,行政審批程序減少,市場主體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經濟活動。政府的運作實現公開透明,及時公布相關信息,充分保障廣大市民的知情權。市民廣泛參與政府決策,政府的政策真正反映民意。聽證會制度得到完善,來自不同階層的市民都能表達自己意愿。市民監督政府及政府行政人員的體制機制形成,政府的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
上海要在營造和諧發展與公平正義的社會化環境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政府調節收入分配,提供完善的醫療、住房保障,“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社會形成。公平正義的城市環境形成,不同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市民以自己的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登上發展的階梯。市民的道德水平極大提高,慈善團體獲得發展,市民積極參與慈善活動,關注和幫助弱勢群體,形成關愛人人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蘇多永.全球城市中心功能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其上海的相關戰略舉措[J].科學發展,2010,(9).
[4] 吳燦燃.全球化與跨國網絡中心:理解全球城市[J].國際論壇,2011,(3).
[5] Sassen,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6] Castells,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J].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ol(1).[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