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著手對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細致研究。針對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研究,對于推動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弘揚優秀民族體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鄂倫春;傳統體育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26-02
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不僅要從物質層面的運動項目、運動器械、設備、服飾、壁畫等著手,也要研究制度與精神文化,更要深層次地研究人們在民族傳統體育中價值觀念及規律。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研究其文化內涵時,也要從這三個層面著手。
一、鄂倫春族傳統體育的物質文化
民族傳統體育在其漫長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對自身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的深入,不斷地將這種認識物化于各種物質制品中,它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最為活躍的部分,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櫥窗和標志。主要應包括:運動項目、運動器材、器械及設備、體育服飾、體育書籍、體育象征物以及雕塑、壁畫、出土文物等幾個部分[1]。據此,鄂倫春族傳統體育的物質文化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鄂倫春傳統體育項目
射箭:《魏書》載:室韋人“用角弓,其箭尤長。”《隋書》說,“饒獐鹿,射獵為務,食肉衣皮。”《舊唐書》稱:“室韋者,契丹之別類也……兵器有角弓,裕矢。尤善射,時聚戈獵,事必而散。“拍蘭地然(射箭)”是鄂倫春成年人和兒童都喜歡的一種競技性體育項目。在節日里和氏族集會上都要進行射箭比賽[2]。
劃樺皮船:鄂倫春語稱為“木沫沁”。鄂倫春人生活的大小興安嶺河流縱橫、多樺樹,人們利用樺樹皮輕柔防水的特性將其制作成樺皮船,它是鄂倫春人重要的水上工具。在夏季,兒童和青壯年經常進行劃船比賽。
滑雪:入冬后,遍地積雪,少兒取兩塊長條形木板,拴在“其哈密”(皮靴)上,底上包有狍皮,在雪地上滑行,常常是幾個孩子在一起比賽,看誰滑得快,滑得遠。鄂倫春人稱“格音那”。
野豬皮雪撬:大人為孩子拿一塊未加工熟制的野豬皮當滑雪工具,孩子們坐在上面,2人或3人為一組,坐在前面的孩子用腳當舵,后面的孩子抱緊前面孩子的腰或者肩膀,從山頂順著雪道急速滑下。鄂倫春人稱“特更色帕然漢”。
(二)運動器材、器械設備
在鄂倫春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項目在進行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器械、器材來完成。如活物品有馬、狗、馴鹿等動物。經過鄂倫春人創造的器材有:弓箭、滑雪板、野豬皮雪橇、冰車、樺皮船、嘎拉哈、鹿笛和狍哨等。這些器材是經過歷代鄂倫春人的實踐創造出來的,作為一種文化創造,凝集了無數鄂倫春人的聰明才智。
弓箭:“弓箭”是在獵槍傳人以前鄂倫春族最先進的狩獵工具。早期的鄂倫春弓箭是“木弓,樺矢。低答弓以黃瓤木為之,形直不彎,長五尺,盈握為度,用麻繩或皮作弦,馳則直,亦如矢。矢以蜂樺為之,長視左手至至左肩。鏃長視食指,本窄末寬,約四分。低答弓以木為之,長七尺余,頭貫利刃如槍”。后來的鄂倫春弓箭改進不大,弓是用富有彈性的落葉松或榆木制作,箭桿是用比較輕的樺木制作,弓弦是用犴皮條或用鹿、犴的筋線搓成,箭簇或木制、或骨制、或石制、或鐵制。
滑雪板:鄂倫春族游獵、居住的地區屬于寒溫帶,冬季漫長而嚴寒,封凍期可達六七個月以上,積雪很厚,為了在冰天雪地里通行,鄂倫春人很早就借助滑雪和滑冰用具,掌握了高超的滑雪和滑冰技能。滑雪板,鄂倫春語“親那”,用樺木或樟木子松制成,板寬18厘米~20厘米,長約2米,板分薄厚兩種,在深雪中行進用厚板。滑雪板用皮筋綁在鞋底下。撐竿,用沒有節子的柳木等做成,桿長按身高,下端削尖或安上鐵尖。
樺皮船:鄂倫春人生活的大小興安嶺河流縱橫、多樺樹,人們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根據實際需要利用樺樹皮輕柔防水的特性將其制作成樺皮船。樺皮船是鄂倫春人重要的水上工具,它船體輕盈,遷徙時把船馱在馬背上或肩扛即可,非常適合游獵生活。2008年6月7日,樺皮船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嘎拉哈:鄂倫春語稱“阿尤汗”或“畢勞黑”。“阿尤汗”是狍子前腿膝關節上的膜骨,去掉筋肉,干燥磨搓后,就成了小巧玲瓏的凸凹有致可愛玩物。它有四個不同形狀的面,分別叫作“木切”(背)、“初克”(坑)、“它阿”(輪)、“卷”(珍)”,是鄂倫春兒童進行游戲工具。
鹿笛和狍哨[3]:鄂倫春人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發明了鹿笛和狍哨。用這種工具誘打犴、鹿,很見成效。鹿笛稱“烏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縱向鋸開,將木心挖開,合上后用繩扎緊。使用時獵人將“烏力安”細端放在唇邊用力吸吮,發出的聲音很像雄鹿的鳴叫聲,群鹿循聲而來,便可射殺。狍哨稱“皮卡蘭”,即將一條一厘米多寬的薄樺樹皮疊成扁圓形含在口里,發出狍崽樣叫聲,母狍或仔狍歡蹦亂跳跟隨來,即可舉槍射殺,也可將聞聲而來的猞猁等物射殺。近年來,隨著野生資源的有效保護,放下獵槍的鄂倫春獵民早已轉產。“鹿笛”與“狍哨”已派不上用場。
(三)民族體育服飾
民族服飾,屬于服飾文化。在舉行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往往與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分不開。為適應寒冷的氣候和狩獵生活,鄂倫春族婦女掌握了狍皮制作技藝。《黑龍江外紀》所記“以狍頭為帽,雙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黃蒙茸”,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其服飾風貌。服裝色彩鮮艷、圖案繁多。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對藝術的向往和執著。在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時,他們著上節日的盛裝,盡情的歡樂。
二、鄂倫春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是不同類型文化的標志。它屬于文化結構的內層,是最穩定、最保守的層面[1]。我們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物質層面的研究,也要抓住精神層面的內涵。“闖綽哈仁”游戲規則規定,“誰要是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梅花鹿;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是跳到一半就發笑,誰就變成稠李子;誰要是落在最后,誰就是又胖又笨又懶的樹雞!”從三種動物的象征意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鄂倫春人崇尚勤勞。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是自發性的群體活動,沒有專門的組織者邀請。他們的體育比賽以比技巧、比耐力、比速度、比力氣為主,弱化競爭,大家注重的是團體活動的參與。因此,鄂倫春人通過體育活動增強了他們的民族意識,體現了鄂倫春人勇武、勤勞、團結一致的內心追求,表達了鄂倫春人團結、友愛、和睦、和諧的社會關系。
三、鄂倫春族傳統體育的制度文化
體育的制度文化主要指人們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各種風俗習慣、傳統禮儀、社會組織形式、禁忌、民間體育活動規范、民間體育開展形式、民間體育競賽制度、競賽規則與獎勵方式以及各民族特定的開展傳統體育活動的時間、場所等[4]。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中也蘊涵著深深的制度文化,在鄂倫春族文明的傳承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作用有促進作用,也有阻礙作用。
鄂倫春人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憑著勤勞、勇敢、樂天的性格,以其智慧和獨到的審美眼光,創造出了內容豐富、造型多樣的圖案,裝點和豐富著自己的生活。不僅服飾上裝飾有大量的圖案,在各種生活生產用具上也存有大量的圖案。但是,鄂倫春人把表現人物的圖案當做神像,所以除薩滿的服飾和鄂倫春人的神畫像外禁止使用,原因是鄂倫春人信仰薩滿教。這對于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對有形記載的束縛使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客觀上影響了鄂倫春族人們燦爛文化的有效傳播途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和傳承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 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
[2] 史祿國.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M].吳有剛,等,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
[3] 宋兆麟.雞媒與鹿笛[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2).
[4] 饒遠,劉竹,等.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