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和社會問題日益突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的必然選擇,而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參與者,首當其沖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對傳統的經濟績效評價模式提出了挑戰,只有建立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引導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得以真正實施。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綜合績效評價;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024-02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毋庸置疑,“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全球問題,當然是宏觀層次上的長遠戰略問題。但從系統工程的觀點來看,可以直接運作的只能是微觀層次的問題,而必須予以關注的是宏觀層次問題。唯有如此,可持續發展才會從書本上和闊談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全社會的行動綱領。顯而易見,沒有企業界參與的可持續發展,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就當今社會發展狀況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經濟生活中資源的主要消耗對象是企業。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大量的資源被轉化為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源源不斷地消耗著資源。要讓地球上日益減少的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需要從企業這個資源消耗的主要源頭開始控制。即要求企業改進工藝,節約原材料,對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避免使用。企業生產過程不僅消耗資源,還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據統計,目前自然環境所受到的污染,80%源于企業。經濟生活中,無論是對資源的消耗,還是對環境的污染,企業都名列榜首。因此,在環境問題上,企業承擔著節約資源、避免污染兩項重要任務。另外,企業的生產經營除了依賴自然資源外,還必須依賴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如:人的體力、腦力、情感、動機、道德等人力資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諧的企業關系、豐富的社會文化、道德風尚、倫理觀念、誠信、協作等社會資源等等,都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因此,企業不僅是一個產品、服務和生態影響產出系統的產出系統,還是一個社會影響產出系統;不僅要對物質資本和生態資本進行不斷補償,實現其保值增值,而且要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進行不斷補償,以應實現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保值和增值。
因此,要想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也不會是日益激烈的21世紀市場競爭的贏家,也必將遭到社會的淘汰。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出發,借鑒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含義與性質,可以把企業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企業在追求自身永續發展的同時,必須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人類生存環境與過度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在保證近期的效益、利潤增長的同時,通過人才、科技、產品、資源、環境、創新、制度等的協調發展和正向互動關系,實現自身的長期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由此可見,傳統的“經濟人”假設已經不能完全概括企業的本質,雖然追求經濟利益仍然是現代企業的基本要求,但這一要求必須在促進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相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間公平相統一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即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是追求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利益持續均衡發展的組織,是“經濟人+社會人+生態人”的復合主體,在其生產經營發展過程中,需同時滿足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和社會福利三方面的平衡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對傳統績效評價模式的挑戰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這種多重投入、多重身份、多重產出和多重補償的特征,決定了企業在經濟盈余、生態盈余、社會盈余三方面都要有顯著表現,而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模式,通常只重視企業的財務績效,只從企業角度去衡量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應承擔的生態責任和社會責任。在現代社會,這既不能滿足企業自身在制定戰略和進行管理控制中對評價信息的需要,也不能滿足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民間團體、金融市場、投資者、債權人、消費者以及企業職工等,在決策時對企業評價信息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是對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的變革,而且對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模式
面對挑戰,本文站在可持續發展高度和社會的角度,改變了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模式,將企業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種包含企業經濟績效、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在內的綜合績效評價模式,即企業的“三重盈余”績效模式(見圖1)。
“三重盈余”績效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多重主體。傳統的企業理論認為,投資者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以投資者為主體,以投資者利益為中心。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項合約,利益相關者共同構成企業主體,企業利益表現為利益相關綜合利益。克拉克森把利益相關者分為主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典型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投資機構、職工、顧客、供應商和政府,典型的次要利益相關者包括媒體、社會團體、民族組織、宗教組織和一些非盈利組織等等。因此,“三重盈余”績效模式體現了現代企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使現代企業成為社會生態經濟人,正確反映了現代企業的本質。
2.多重資本。“三重盈余”模式要求企業在重視傳統的財務資本的同時,還要關注人類的資本(如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社會的資本(如誠信、合作、社區和諧等)以及生態的資本(如自然資源和環境等)。
3.多重目標。“三重盈余”模式要求企業從傳統的“利潤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等單一財務目標轉向經濟、環境、社會的三重績效目標,企業不僅關注利潤指標,而且要關注生態效益和社會責任。
4.多重內容。“三重盈余”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因此績效評價也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重內容。其中,經濟、環境的界限和范圍較為明顯,社會的內容較為寬泛,比較難以確定明確的界限,本文將在第三章對此作詳細的闡述。
5.多重公平。社會公平和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三重盈余”要求企業不僅要維持代內(intra-generation)公平,而且要注重代間(inter-generation)公平,包括公平的就業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公平的資源占有與使用等等。
6.多重方法。績效評價方法主要包括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量化方法。傳統的財務指標已經不能完全勝任“三重盈余”企業績效評價,應積極建立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量化方法既包括傳統的定量化方法,又包括定性資料的定量化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百玲.當前環境會計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2,(4):51-52.
[2] 劉思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企業范式論[J].當代財經,2001,(3):16-21.
[3] 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1):37-5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