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防服務主要是由政府利用公共財政力量向全社會提供的綜合性安全服務。消防本身公共物品的性質、框架效應和消費者迷戀小概率心理的存在,導致了消防服務的低效率。提高消防服務的效率,就要針對消費心理,強化消防教育宣傳,提高社會對災害的防范能力,使消費者認識到利用消費資源是損失而非收益,同時通過制度創新,使災害防范投資納入個體的心理賬戶。
關鍵詞:消防服務;公共物品;框架效應;前景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79-02
消防服務作為撲救火災、救助生命和防止火災發生的統一,由消防力量、消防裝備、消防對象、消防環境等要素組成[1],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中國消防安全的形勢依然嚴峻。2011年,全國共接報火災125 402起,死亡1 106人,受傷572人,直接財產損失18.8億元。分析引起火災的原因,可以發現:節日期間燃放煙花引發的火災增多,施工工地、農副業生產及出租屋、“三合一”、小作坊、小商店等小場所火災較多,用電用火引發的火災占較大比重。對于這些火災,比如燃放煙花、用電用火等引發的火災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為什么沒有被避免,我們有必要分析消防服務的供給消費邏輯。
一、消防服務的供給
按照經濟學理論,物品可以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的過渡地帶是準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費的物品,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主要特點是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是否付費),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然而,現實中同時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物品并不多,往往只具備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我們將只具有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的物品產值為準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擁擠性”的特點,即當消費者的數目增加到某一個值后,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的情況,而不是像純公共物品,增加一個人的消費,邊際成本為零。準公共物品到達“擁擠點”后,每增加一個人,將減少原有消費者的效用。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表明,它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與私益曲線完全不同,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無法探知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真實需求曲線,從而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公共物品許多是由政府提供的。
消防服務是使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免受火災和其他災害侵害的面向全社會的綜合性安全服務。在既定的消防資源約束下,現有消費消防服務的事件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主體對消防服務的需求。如119火警電話是免費的,每個人遇到火災的時候都可以報警要求滅火服務,而不能限制其他人報警,但在先行報警者已經占據通信線路的情況下,可能妨礙其他報警者報警,從而影響到其他主體消費消防服務。根據公共物品的特點,消防服務呈現出非排他性但有競爭性的特點,特定主體在消費消防服務的時候,并不能排除其他主體消費消防服務,屬于準公共物品。因此,消防服務主要是由政府利用公共財政力量提供的。中國《消防法》規定,公安消防隊撲救火災,不得向發生火災的單位、個人收取任何費用。因此,消防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無償提供的。
二、消防服務的消費心理
公共物品的性質表明,消費者在公共物品問題上搭便車是必然現象。消費者具有經濟人動機,即追求成本最低化和個人效益最大化,這種特征體現在消費公共物品方面,就會出現積極利用任何不用付費或者不用在提供公共物品付出相應努力就可以免費得到的物品。只要實施自愿選擇的規則,很多人就會選擇充當“搭便車者”,免費享用公共服務等公共物品,從而導致公共物品供給的低效率。
在消防公共服務中,消費者同樣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個人感覺效益的最大化,個體追求效益的優化,帶來的是整個消防服務的低效率。由于框架效應的存在,公安消防隊在撲救火災時不向發生火災的單位、個人收取任何費用,從而使部分主體感覺到無償享用了服務,帶來的是“收益”,進而對無償的消防服務需求更多,出現了公共消防服務的低效率。對于災害的發生而言,具有不確定性。前景理論認為,人類具有迷戀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在災害發生前傾向于認為災害是不會發生的。當然,事實上,絕對不發生災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消防服務的無償享用,無償性給消費者的大腦刺激最強、也最深刻,大腦的思維活動多數情況下正是依據這一鮮明深刻的信息、表象進行,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自覺地給予過多的重視,助長了消費者的惰性心理,疏于對災害的防范,擴大了火災等其他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事實上,在中國,無論是單位還是個體,在災害的防范方面投入都比較少。作為做決策的個體,即使不在書面上,也會在心理上把各種收入和支出歸入一定的賬戶以便管理,我們把心理上的這種賬戶稱之為心理賬戶。按照經濟規則,金錢不會貼上相應的標簽,從而具有替代性。然而,在心理賬戶中,金錢卻常常被歸于不同的賬戶類別,不同類別的賬戶不能互相替代。賬戶之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各個心理賬戶里面的資源(比如錢或時間)不能隨意流動。由于消防服務的免費性以及發生災害的不確定性,因此大多數人為了盡可能降低成本,不愿意或者沒有意識到要在消防方面投入,在心理賬戶上沒有消防投入的位置。所以,盡管《消防法》對消防宣傳教育和設備投入進行了明文規定,然而在現實中個體的消防投入尤其是對消防教育的投入卻嚴重缺位。2011年,節日期間燃放煙花引發的火災增多、用電用火引發的火災占較大比重,說明了人們的防火知識比較貧乏,防火意識比較淡漠。
三、提高消防服務效率的策略
提高消防服務的效率,就要針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化消防教育宣傳,提高社會對災害的防范能力;充實消防教育內容,改變思想觀念認識,使消費者在考慮成本收益時,認識到利用消費資源是一種損失,而不是收益;同時,通過制度創新,使災害防范投資納入個體的心理賬戶。
1.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強消防宣傳教育。消防法雖然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新聞宣傳機構、群眾性團體等應當組織開展消防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公安機關及其消防機構應當加強消防法律、法規的宣傳,并督促、指導、協助有關單位做好消防宣傳教育工作,教育、人力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有關職業培訓機構應當將消防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培訓的內容。但是,無論是消防法本身還是其實施條例,對不作為行為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罰則,就使得法律的規定有可能落空。因此,要對消防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制定不履行消防宣傳教育行為的相應罰則。通過法律的創新,使全社會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原則,開展全民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活動,落實消防安全宣傳教育責任制,將全民消防安全宣傳教育綱要(2011—2015)落到實處。激發公民關注消防安全、學習消防知識、參與消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樹立“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理念,不斷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質,夯實公共消防安全基礎,減少火災危害,提高災害的防范能力。
2.充實消防宣傳教育的內容,提高社會消防能力,改變社會消防觀念。消防安全教育宣傳培訓,不能僅限于上幾堂課的理論形式,要有條件的要加大實踐力度,不把培訓流于形式,要能取得實際效果。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教育基地,對國民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使每一個前往受教育的人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處于“真實”的火災情境中,使受教育者親身經歷險情,自我臨機處置,選擇滅火手段、自求方式和逃生路徑等,特別是要利用3D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提高教育的效果,既提高消防的能力,又改變無償接受消防機構救援是收益的消防觀念。
3.進行制度創新,將消防投資寫入法律法規,使災害防范投資納入個體的心理賬戶。法律法規要明確各企事業單位每年必須將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災害的防范,從而使災害防范投資成為一種法律強制性行為,使得行為決策人在心理上建立這一專門賬戶。同時,在開展消防宣傳教育時,將災害防范投資的重要意義和措施列入教育內容,從而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也建立起災害防范投資的心理賬戶,從而提高災害防范的投入,最大限度降低災害的發生及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鐘國棟.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農村消防安全探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14):226-228.
[2] 孫承華,張洋.中國消防服務供給方式的經濟學思考[J].武警學院學報,2010,(6):70-73.
[3] 周靜,徐富明,劉騰飛,張軍偉,藍蓉.心理賬戶基本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心理研究,2010,(4):19-2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