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高等學校經歷著機制變革,經濟來源日益多元化。監管缺失與程序漏洞使高校干部腐敗進入易發、高發期,并在規模上、程度上有逐步與社會腐敗趨同之特征。預防高校腐敗成為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必須。在分析現階段各種高校腐敗現象、特點及其原因的基礎上,總結了高校腐敗滋生蔓延的規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社會轉軌期;高校干部腐敗;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86-02
一、社會轉型期高校干部腐敗現象透析
有專家認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經歷了三次腐敗高潮,并對高校產生了深刻影響[1]。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高校工作人員腐敗行為滋生蔓延,到21世紀某些人員腐敗組織更加成熟化,手段更加隱蔽化,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挪用公款。近年來,大學高級管理層犯罪、尤其是卷入經濟犯罪的案件已頻繁發生,高校中少數干部與普通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一直是高校腐敗現象的主要類型之一。根據河南省檢察機關舉報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6—2009年,高校干部腐敗按涉案罪名看,貪污罪、受賄罪占比例較大。在查處的80人中,涉嫌受賄或單位受賄的36人,占45%;涉嫌貪污的28人,占35%;涉嫌挪用公款的7人,占8.8%;涉嫌私分國有資產的6人,占7.5%;涉嫌行賄的3人,占3.7%[2]。
2.徇私舞弊,瀆職犯罪。高校大案、窩案、串案時有發生,“扎堆腐敗”,其特點由過去的單人作案、金額較小發展到現在分管領導、下屬單位負責人串通一氣,結成犯罪聯盟,共同實施犯罪,肆無忌憚地為個人謀取私利。高校內部存在的比較牢固的關系,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同鄉關系、科研合作關系使人們相互協作、共得利益、相互推介,不同高校之間橫向聯系,共同參與實施受賄行為,如某省幾所高校基建腐敗案,利用同學關系、同鄉關系在學校基礎建設中橫向聯系,共同參與,利益均沾。
3.利用行業部門權力為小團體與個人謀私利。從近年情況來看,高校腐敗的主要領域主要集中在采購領域、財務管理領域、基本建設領域、招生領域、后勤管理領域等掌管學校資金、物資進出和權力較大的人、財、物等相關部門,而且主要涉及中層處級領導干部。基建、采購、招生部門三個部門的案發率占到高校腐敗案例的63.5%[3]。根據河南省檢察機關舉報中心提供的數據,在2006—2009年查處的腐敗案件中,在基礎工程建設環節涉案21人,占總人數的26.3%,在后勤管理環節涉案20人,占總人數的25%[2]。高校內發案領域逐步擴大,某些部門腐敗案發過程長,手段隱蔽,查處難度比較大。
4.學術失范,學風不正。高校中個別工作人員學術失范行為也屢見報端,被人痛斥為“學術腐敗”。如在職稱評審之中由于門戶之見、親疏之分、個人利害等因素顯失公平,或者托人情、走后門、送紅包行賄賂。有的剽竊他人科研成果,雖然這只是個別與局部現象,但是這種學術不良行為危害了學風與校風。
綜上所述,與社會其他行業、部門相比,高校腐敗現象具有如下特點:(1)滯后性。作為象牙塔的高校,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相對于社會其他部門要來的晚。(2)趨同性。在社會公權部門腐敗的背景下,少數高校干部抵制物欲的能力不斷下降,高等教育的獨立精神不斷缺失[4]。(3)輕微性。相對于其他行業、部門,高校干部的腐敗程度較輕,高校的學風比社會要好。(4)智能性。是高校腐敗案件涉及的作案人員普遍學歷較高,并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在實施犯罪前精心策劃,方式多樣,有些還采用高科技作案,出現智能化作案傾向。(5)強輻射性。高校干部腐敗在社會上影響惡劣,關系到青年學子的身心健康和國家的未來。
二、高校腐敗現象的成因分析
1.經費籌集渠道的增多,為高校干部腐敗提供了機會。根據《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使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目前,高校經費的來源已經由“單一化”變為“多元化” [5],主要有:國家財政撥款、向學生及其他服務收取的費用、校辦產業的收入、科研經費的收入、社會捐贈贊助及各種基金等。國家財政撥款在學校全部經費來源中比例逐年下降,其他經費的籌措顯得越發重要[6]。對高校籌資渠道的規范與監控不力,必然會導致高校財務管理的無序,增加高校違法違紀的機會。
2.社會利益群體對教育資源的非正當競爭是高校干部腐敗的外部誘因。隨著學校辦學經費的增加,基建工程、物資采購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一些對學校的教育資源有著需求的企業、團體和個人為謀取利益,拉攏掌管“人、財、物”等大權的實權部門與實權人物。2009年河南省紀檢委查處的80名高校腐敗干部中,在基礎工程建設環節犯罪方式包括單位負責人收受工程承包商賄賂、暗箱操作發包工程,基建工作人員利用購買基建材料之機索賄受賄,財務人員利用劃撥、支付工程款的便利對承包商吃拿卡要等。在后勤管理環節主要犯罪方式有:利用購買教材、圖書、物資裝備之機收取回扣,“明扣”轉入“小金庫”集體揮霍,“暗扣”則中飽私囊;利用管理學校食堂、超市等便利,貪污挪用租金或收取承包商的賄賂[2]。
3.內部管理薄弱與外部監督欠缺,是高校干部腐敗的制度誘因。高校管理不同程度存在內部管理薄弱的問題,表現為“權力無為” [4],“責任主體不到位”。作為權力主體,一些高校領導干部或者責任心不強,工作缺乏創造性;或者為了個人或團體的利益不去行使應盡之權力,該管的不管,或者缺乏管理能力,為一些實權部門的權力濫用提供了機會。一些領導作為廉政建設的“責任主體”,責任意識淡薄,不認真履行監督責任,疏于教育、管理、監督,致使一些違紀、違法問題不斷發生。
4.拜金主義與享樂思想盛行是高校干部腐敗的道德誘因。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明顯增強,價值觀念和人生選擇也趨于多元化。一些高校干部在這樣的環境下,人生觀與價值觀發生了傾斜、扭曲,“投機”、“僥幸”、“冒險”心理成為他們犯罪主觀動機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向前看”變成了“向錢看”,腐蝕著高校的黨風、校風、學風。
三、高校干部腐敗的滋生蔓延規律及防治對策
1.高校干部腐敗現象已進入腐敗的易發高發期,高校反腐敗必須知難而進。高校干部腐敗現象有一個規模由小至大,數量由少至多,程度由輕到重的漸進過程,大量的事實與跡象表明,雖然高校干部腐敗較之于社會公權部門,規模較小、數量相對少、程度相對較輕,卻又逐步與社會腐敗趨同的特征。防治高校干部腐敗要“知難”。高校反腐敗之難,不在于高校干部腐敗的嚴重程度,而在于這種認知的誤區或不足[4]。在高校一個熟人群體中,老鄉關系、同事關系、師門關系錯綜復雜,反腐敗會受到層層干擾或人情攻擊。
2.高校干部腐敗現象易發于“人、財、物”管理比較集中的實權領域與部門,反腐敗必須重點突出。近年來,各高校立案查處的案件統計表明,高校干部腐敗絕大多數發生于“人、財、物”管理比較集中的領域與部門,如招生、財務管理、基建工程、后勤等領域,這些部門大多有一定實權,權力具有一定的易腐性,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越軌與濫用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紀檢部門定期校務公開,特別是敏感領域,如人事任免、基建工程建設、大宗物資采購結果等都要采取公示的方式向全校教職工公開;進行靜態信息公開的同時,加強決策過程中、決策前的信息公開[7]。建立重點部門的財產申報和離任審計制度。其他領導干部及處于特殊崗位的人員在任職前要申報個人財產并公告。規范高校信息公開的形式、內容、程序、方法,激勵一般職工、教師、學生監督,同時借助社會媒體力量和其他外部力量監督,健全新聞、輿論、紀檢、舉報等全方位社會監督體制。
3.高校干部腐敗現象易發于權力監控薄弱處,消退于有效的權力制衡時,必須加大權力制衡與監督力度。哪里的權力監控薄弱,哪里就有權力的濫用。何時缺乏權力制衡,何時引發權力腐敗。高校運行的內外部監控薄弱,減少了腐敗的風險與機會成本。健全高校的權力監督機制,改變目前高校行政部門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于一身的模式,合理設置高校權力機構,明確決策權、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的權責界限,將重要部門的資金分配權、人事管理權和項目審批權等管理權限分開,使職權部門內部各層次、各要素之間形成既互相分工又互相制約,加強工會、教代會、職代會對部門權力的監督。
4.高校腐敗現象常滋生于行業改革啟動之時,消退于新機制日益完善時,必須不斷探索經驗,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遏制腐敗滋生的土壤與條件。經過改革開放所形成的規則、體制、制度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社會公共秩序體系尚不能實現完全的良性運作,存在著滋生腐敗的大量的秩序縫隙或制度漏洞[8]。在高校發展變革比較大的時期,制度漏洞就會為腐敗的滋生提供可乘之機。如高校收費的“雙軌制”、“創收活動”的蓬勃興起,導致了資金體外循環,截留和私分應繳款項的現象比較普遍。當一些高校實行“財力集中,財權下放、一級核算、二級管理”后,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違紀行為明顯減少。
上述規律啟示我們,伴隨著行業變革滋生的腐敗現象,只能通過深化機制改革得到解決。必須在重大變革措施前預計到可能出現的腐敗行為,而給予預先的防范。防治腐敗必然貫穿于高校改革發展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吳一平.經濟轉軌、集體腐敗與政治改革——基于中國轉軌經驗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3):21-29.
[2] 喬德福.預防腐敗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56.
[3] 常天義,王開業.高等學校反腐敗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23.
[4] 羅忠敏.腐敗成因與防治對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92-293.
[5] 高云華,葉宏開.高等學校紀檢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99.
[6] 劉文革,張廣中,曲振濤.道德文化、腐敗與經濟轉型[J].經濟研究,2003,(12):27-33.
[7] 胡鞍鋼.中國:挑戰腐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56.
[8] 王傳利.給腐敗號脈 新中國腐敗頻度與控制強度相關性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35.[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