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指導課程已被納入高校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但在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存在形式化和簡單化的傾向,分析了當前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進的措施,以實現就業指導課程可持續發展戰略,達到就業指導的目的,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71-02
一、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現狀
自2009年被確認為高校必修課程以來,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內高校都基本上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但因為它在中國是一門新興課程,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教學模式可以借鑒,因此該課程的教學還處于摸索和探討的階段,現階段課程的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褚必海對江蘇省16所普通高等院校就業指導課程作了調查分析,教學模式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上,照本宣讀、解讀概念等單向理論講解。教學內容上集中在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形勢、政策法規、求職技巧等方面[1]。
2.胡媛媛,袁忠霞對江蘇、河南兩省近60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和近千名學生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57.1%的高校已經實行了全程職業指導[2]。
3.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對北京地區的14 所高校調查顯示只有21.4%的學校是面向全校學生授課(有的只是對大三授課,有的只是對大四授課、有的是對大一至大四授課)[3]。
二、當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擔任該課程的教學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曾對我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500名學生和該課程的授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同時收集其他作者對其他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的調查情況,主要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方面反饋的問題:一是我校有51.3% 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是流于形式,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沒有起到排憂解惑的作用,有35%的學生反映教學方法單一,沒有達到師生互動、理論與實踐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馬洪亮、王靜對上海政法學院45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僅有14.8%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能滿足學生的需要,7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在職業發展的需要[4]。三是鄭純聯合廣東省內12 所綜合類院校,通過“大學生就業在線”問卷方式,對 5 000 名大學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指導系列課程意見反饋調查,有超過55%的學生認為目前就業指導系列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知識量的不足:(1)個體職業生涯規劃(如何正確探索自我,自我決策);(2)職場實際崗位勝任力培養;(3)實踐教學環節[5]。
2.高校教師反饋的問題:課程教學定位上存在邊緣化傾向,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雖然已被列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學分設置、課程安排、考核方式和教學管理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學生在認識上出現偏差,教師授課求簡求快,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的培養。
3.用人單位的反饋的問題:就業指導系列課程應該弱化對“應對技巧”類的內容傳授,需要加強對學生五個方面素質的訓練:一是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二是組織管理協調能力,三是工作的主動性和團隊合作能力,四是道德品質和實干精神,五是調研和實際操作能力。
三、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教學研究和探討,認為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進。
(一)教學模式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了一樣。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此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景性教學”。
(二)教學方法
在拋錨式教學模式框架下,應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教學方法是:
1.情景教學法:是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情景,讓學生充當各種角色,通過預先設定的角色和故事,讓學生完成各類訓練,培養學生的工作態度、管理理念、服務意識、吃苦耐勞意識以及職業角色,具體模擬的地點可以在課堂上、校園內、就業實踐基地。比如在面試技巧的教學內容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的教學法讓學生體驗面試的程序和方法、文明禮儀、語言表達、應變技巧及心理承受力等,并修正他們在模擬面試過程中的一些不良行為,讓學生掌握面試技能和技巧的目的。
2.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重在討論和相互交流,還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在講授畢業生調研求職目標時,舉這樣一個案例:當一個畢業生接到公司給他的面試電話時,他對公司的名稱、地址、公司的情況、自己應聘的崗位都不清楚。讓學生分析討論這樣的面試會成功嗎?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然后教師進行總結點評。
3.實踐教學法:構建就業指導系列課程實踐平臺,配合課程教學安排就業實踐基地的實地考察、崗位體驗、生涯任務訪談、招聘會協助等實踐教學環節,能夠讓學生真實接觸到社會崗位的工作狀態,接觸到用人單位的真實需求。例如通過招聘會協助和現場觀察,學生能夠真實地體會就業形勢、用人單位各類崗位需求,通過觀察現場簡歷投遞、感受初步面試等過程能夠對真實招聘場景有初步的了解。通過課程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有方向地結合自身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社會兼職等校外體驗活動探索自我、探索職業,開展職業實踐,獲得有效的工作經驗和崗位鍛煉經歷,提高就業競爭力。
4.自主式學習教學法:自主式學習教學方法,是一種最高理想的教學方法,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自主和學生的學習自主。比如在涉及到就業政策、法規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如果單純地只依靠教師的講授就會讓課堂變得呆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不愿意聽,效果也不好。我們可以嘗試自主式學習教學法,首先課前告知學生下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先自行到報紙、雜志、互聯網上去搜集就業政策、法規的相關內容,然后要求他們將這些資料在課堂上匯集、分析、討論,最后讓學生總結、老師總結點評,使課堂教學完全成了一種以人的發展與創新為本的結構過程。
(三)課程設置
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嚴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實行全程化就業指導:從學生進校到畢業要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大學一年級為職業探索期,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角色的轉變,認識自己所學專業與今后職業的關系。大學二年級為職業定位期,著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根據職業性格、興趣、能力傾向的測評預測明天的職業,根據預測的最佳職業確定大學期間的奮斗目標,并為之付諸行動。大學三年級為就業實踐期,主要進行就業思想、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就業實習指導,了解專業、職業的就業形勢,進一步明確就業目標。大學四年級為就業分化期,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主要進行求職技巧、技能、誠信、敬業指導。
2.教學課時和學分設置要合理:在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下,每學期的教學課時不能低于8個課時,學分不能低于0.5個學分,并指定為必修課程,否則就不能實現培養的目標,失去了設置該課程的實效性。
3.成立就業指導課教研室:加強該課程的教學組織機構保障,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下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教研室,統籌安排全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負責該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制定全校的教學計劃和大綱、組織教學經驗交流、實施教學檢查、輔導學生進行職業測評、開展專題研究和課題申報、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和參加相關培訓,使課程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軌道,以保證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計劃性、穩定性和有效性。
(四)創業教育
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超過20%,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不足3% [6]。因此應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引進成功企業家到學校給學生講學,談創業的經歷、感受、理念,邀請創業成功校友回校給學生作現身說法,開設創業大講堂等一系列創業教育,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實現“以創業促就業”,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 褚必海.初議江蘇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J].江蘇社會科學,2010,(S1).
[2] 胡媛媛,袁忠霞.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施現狀調查[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23).
[3] 巖磊.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視閾下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現代教育管理,2010,(12).
[4] 馬洪亮,王靜.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施的實證研究——基于上海某高校學生的調查[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3).
[5] 鄭純.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15).
[6] 丁國鈺,張書紅,趙頌梅.美國大學生就業指導機制對中國的啟示[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