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石油進口量不斷攀升,而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微乎其微的價格話語權與自身石油大買家的地位極不相稱。石油進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動蕩局面下的價格風險以及相對進口價格較高的被動局面。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石油進口價格的困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中國石油進口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針對國內石油市場現狀,從石油進口成本出發,分析了中國石油進口定價權缺失的原因,并探討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石油;進口;定價權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52-04
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石油已集稀缺性、金融屬性及戰略屬性于一身[1],石油進口成本的穩定性及可控性對中國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響。21世紀以來,在國際石油價格突飛猛漲的背景之下,中國石油進口量不斷飛升,對外依存度穩居高位(見表1)。但是,中國石油貿易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向來以“高買低賣”著稱,這不僅使中國石油貿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給中國石油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沒有獲得相應的定價權。
一、中國石油進口價格現狀
1.國際油價動蕩局面下巨大的價格風險。2011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約2.54億噸,與2010年同期相比進口數量增加了6%,而進口金額則增加了45.3%(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網海關統計)。進口成本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出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動蕩,另一方面則折射出中國石油進口面臨巨大的價格風險。由下頁圖1可知,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經歷著較之前更劇烈的波動。在巨大的石油進口量和高比例的對外依存度的進口背景之下,石油價格問題日益成為中國石油進口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2.價格控制的被動地位導致進口價格相對較高。國際油價的變化是受以國際市場供求狀況為主的諸多因素影響的。而此處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國進口石油相對成本的拉高。“相對成本”是指在任何價格水平下,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進口原油的成本要高出1美元/桶左右[1]。當每桶石油進口成本上升1美元,按照2010年的石油進口水平,中國每年將多支付3 000多萬美元[2]。中國石油進口量占到世界石油供給量的2%,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3]。中國巨大的石油進口量只能被動接受國際油價變化,在國際石油貿易定價上幾乎沒有發言權。
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石油進口成本的穩定性,加劇了中國石油進口的經濟風險,威脅著國內經濟的穩定性。另外,對國際油價的被動接受,不僅導致中國外匯的巨大損失,加大了國內石油產業鏈的壓力,而且對國內物價和通貨膨脹率也產生一定影響,進而對國內經濟的平穩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二、中國石油進口定價權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供應緊張使得產油國處于石油現貨賣方市場的有利地位。但總體來說,OPEC對石油市場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因為OPEC國家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石油出口、投資不足導致OPEC國家剩余產能短缺、OPEC內部體制的局限以及來自非OPEC國家的挑戰等。西方石油消費國家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有所降低,且從石油消費中征收了大量的稅收收入,它們憑借完善的庫存調節機制、實力雄厚的跨國石油公司、發達的石油金融體系,逐漸在世界石油市場格局中占據了有力的地位[2]。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是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重要需求方,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石油進口價格控制力的缺失呢?
1.石油定價機制不完善。中國現行的石油價格機制從形式上看已經與國際油價接軌,但實際上并未體現市場規律,是被動跟隨國際油價態勢,并不能體現國內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現階段中國油價格調整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連續22個工作日和國際市場三地油價平均變化超過4%。這種價格機制導致時間上的滯后性進而導致國內市場反應遲鈍,扭曲了國內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是中國石油進口價格被動接受國際油價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石油價格話語權缺失與“買漲不買落”現象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4] 。
2008年8—12月,國際油價持續下跌70%,美國、加拿大等國平均零售價跌幅高達50%,但是,國內在10月反而上調成品油價格,最終導致國內油價明顯高于國際油價,國內外油價差距超過40% [5]。現階段國內石油價格機制下,油價上調和下降的起點不平等,加之國內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不足和受政府干預的影響,國內石油價格出現“只漲不跌”現象。
另外,在國內石油順價銷售體系下,石油壟斷企業在高價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情況下,也可將石油銷售出去,并且有利可圖。加之現有企業之家缺乏競爭力,石油企業在石油進口成本方面的壓力大大降低,導致中國在石油貿易方面爭取降低進口成本的動力不足。
2.市場化程度低且流通體制存在限制。依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中國于2004年取消了石油進口配額制度,逐漸打破了原油、成品油專營局面,并開放外資從事原油、成品油和化工產品業務。但是,中國石油的生產、加工、進出口、批發仍然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所控制。其他企業即使擁有批發和零售經營權,其油源也大多為兩大集團所控制,即使獲得了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大多也必須經由兩大集團進口,并交付兩大集團所屬的煉油廠煉制。
目前,中國石油消費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石油供應卻處于過度壟斷之中。石油流通的壟斷格局,使得石油價格改革無法取得多元化、競爭性的市場主體基礎,不利于形成競爭性的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因此缺乏降低進口成本、增強石油貿易價格話語權的推動力。
3.石油期貨市場不完善。如今,國際石油定價機制中,石油期貨市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市場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現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成為原油價格變化的重要指標,世界原油貿易大多參照交貨前后一段時間的期貨市場價格定價。
中國自2004年上海期貨交易所重新推出燃料油期貨到現在,成交量不斷擴大,交易日趨活躍。從市場規模來看,2011年,日均交易量達81萬噸,年度成交量近2億噸,相當于全國燃料油進口量的8~10倍,基本上滿足國內燃料油進口商和終端用戶進行套期保值對成交量的要求。中國燃料油期貨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中國燃料油進口企業以“普氏新加坡報價”作為參考的局面,客觀上形成了反映中國燃料油市場供需狀況的“中國定價”。
但是,與國際其他石油期貨市場相比,中國期貨市場尚不完善。單從期貨產品種類上來說,國際石油期貨市場上,目前交易品種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和燃料油三種類型,而中國目前僅僅上市了其中一個類型一個品種。
石油期貨市場的不完善導致石油市場上“亞洲升水”現象。出現“亞洲升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亞洲地區還沒有成功的原油期貨市場,因此原油價格不能通過期貨市場競價形成,銷往亞洲的原油與PLATTS的迪拜/阿曼油價聯動。PLATTS報價是基于現貨市場每日的交易情況而評估出的一個價格指數。而現貨市場參與主體少、成交量少、易被操縱,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就導致了它難以客觀的反映東北亞地區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2]。
4.對世界石油資源及產業鏈控制不足。從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力來看,以跨國石油公司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占據了世界石油資源的半壁江山。自20世紀末以來,通過兼并重組及資本投入,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搶占了重要的石油產地、石油通道和石油市場,并以此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共享石油資源和石油利潤的戰略目的,同時增強了抵御油價波動風險的能力。
從上頁表2和表3可以看出,OPEC國家石油公司油氣資源儲量和產量占絕對優勢,但煉油能力和油品銷售量普遍低于西方國家,因此收入和利益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并無絕對優勢,甚至有較大差距。跨國公司由于產業鏈覆蓋勘探生產、煉油銷售、技術服務,所以其盈利能力和抵抗價格風險能力也強。
21世紀以來,中國石油公司積極投入國際市場,在跨國并購和合作新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上頁表3世界主要石油公司財務實力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公司中總資產與收入都位列前茅。但是,從上頁表2可以看出,中國所控制的石油資源量與主要產油國相距甚遠;而從煉油能力及市場控制力來看,中國與西方跨國公司群體實力差距懸殊。因此,中國并沒有在國際石油開發、生產或銷售其中任一環節中占有相對優勢,這為中國獲得石油價格話語權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三、對策和建議
1.改革石油價格機制并加深市場化程度。面對國內外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國應該適時恰當地進行石油行業的改革:推進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石油市場主體多元化,在石油供應端引入競爭機制;逐步開放石油進口經營權。
2.建立石油金融市場。面對石油期貨市場在國際石油價格機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必須盡快完善石油期貨市場,推出種類齊全的石油期貨產品、健全市場法律體系、加強風險監管,最終做大市場以增強話語權。當前,亞洲石油消費量迅猛增長,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就使得亞洲地區迫切地需要一個亞太地區的石油交易中心和相對獨立的價格形成機制,并以此提高亞太國家在世界石油市場格局中的地位。中國應該抓住時機,加大對石油貿易體制、流通體制、價格機制的改革,并不斷推進石油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抓住這一在亞太建立原油定價中心的戰略機遇。
3.發展石油戰略儲備體系。規避石油價格風險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石油期貨和石油戰略儲備。中國在發展石油期貨市場的同時,也要加強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的建設。完善石油戰略儲備,提高石油儲備水平。運用石油戰略儲備,在低價位買進高價位賣出,并能在國際油價劇烈波動時平衡國內外油價,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4.拓展海外投資且加強國際合作。當前,石油市場處于賣方市場,各石油生產國處于有利地位。世界石油消費國為爭奪石油資源不可避免的相互競爭,這是國際油價不斷躍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應當繼續積極投資海外石油市場,在保障海外石油進口來源的同時,加強世界石油資源的控制力以便增強中國石油定價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孫維晨,徐平.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1,(23):185-187.
[2] 張宏民.石油市場與石油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90-155.
[3] 江洋.誰為中國頂油價[J].環球財經,2004,(7):23-24.
[4] 李晰,殷建平.中國石油進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國際市場,2007,(7):41-43.
[5] 李小博.中國石油價格機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J].學理論,2010,(15):53-55.
[6]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BP.
Lack of Pricing Power on China’s Oil Imports and Concerning Suggestions
HAO Ying-ying,JIA Jian-hua
(Do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oil imports also keep rising.However,the minimal influence from China on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prices did not match the status of an important buyer.Import of oil will inevitably faced with the upheaval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prices under the price risk,as well as the passive situation of relatively higher prices of imports.What causes the plight of import prices and how to solve this issu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During recent years,with th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world economy,China tries researches and reformation on oil market development concept,system and other aspects.In this paper,considering the domestic oil market situation and starting from the cost of oil imports,reasons for lack of pricing power of China’s oil imports were analyz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oil;import;pricing power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