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TC值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分析浙江外貿競爭力、勞動力變化和資本對浙江對外出口的貢獻。結論是:浙江出口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增加,而比較競爭力提升和勞動力增加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負。所以認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利用廉價勞動推動出口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在經過多年的發展需要調整了,不管是推動出口還是通過出口促進就業都要轉變思路,改變過去的粗放經濟發展模式,轉向基于整體經濟發展和多元化的促進就業方式,并提出以提高競爭力為中心的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三個改革方向。
關鍵詞:出口;勞動力;TC;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47-03
引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飛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123.72億元增加到了2010年27 722.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三十二年間增加了49.45倍。在這一過程中,浙江經濟秉承比較優勢原理,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的外向型經濟。在浙江經濟發展中,對外貿易的貢獻很大。浙江的進出口總值在1986年是129 291萬美元,其中出口為109 128萬美元,而到2010年進出口總值已經提高到25 353 311萬美元,其中出口達18 047 989萬美元。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浙江的經濟正在面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資源價格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的挑戰。事實上,在最近幾年中,浙江不斷地出現發展中的問題,先是出現電荒,然后出現的是人荒,現在又出現錢荒,在這“三荒”的同時還伴隨著“兩高”,即,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價格上升。由于出口額已經占到浙江GDP中的40%以上,因此,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必然要考慮到浙江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的持續發展問題。為此,本文試圖從出口角度來估算浙江外貿競爭力、勞動力和資本對出口的貢獻的情況,探索浙江的外貿競爭力的提高方式,并提出相應的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建議。
一、文獻綜述
國際競爭力理論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的絕對理論、李嘉圖(1817)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1919,1933)的要素稟賦論。現在,分析外貿競爭力的文獻很多,集中起來可分成兩個方面:一是利用顯示性指標來分析競爭力;二是利用生產模型來分析外貿競爭力。
1.外貿競爭力指標分析。為比較不同國家、行業、產品間的競爭力情況,一些學者提出了評價外貿競爭力的指數,如,國際市場占有率(IMS),由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貿易競爭力指數(TC),Bela Balassa(1965)提出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自從貿易競爭力(TC)和顯示性比較指數(RCA)提出以來,就被很多學者采用來對各國各行業的外經貿競爭力水平進行測度。這是因為,TC和RCA等顯示性指數可以客觀地衡量競爭力的現狀,從而可以與不同的對象進行衡量比較,也可以按時序動態分析競爭力的變化。顯示性指數也是有缺陷的,它們無法說明競爭力的來源。但是,很多學者在實證分析時,只要輔助其他指標就可以來分析影響競爭力的因素。例如,王洪慶(2006)利用2001年、2002年、2003年中國的工業行業數據,檢驗了外國直接投資影響中國外貿競爭力的途徑。顯示性指數也在不斷發展,為了更準確地衡量競爭力,Grubel和Lloyd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呂婕、林蕓(2010)采用比較優勢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測算,從而客觀評價中美雙邊外貿競爭力。于永達、賀貴才(2008)認為,因為中國高技術產業存在外資企業占主導、加工貿易比重高這兩個結構性特點,因此用國際市場占有率、外貿產品占比等指標很大程度上高估了中國企業的外貿競爭力。
2.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美國數學家柯布(C.W.Cobb)和經濟學家保羅·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共同探討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時創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后經過索洛(Solow)的改進,引入了技術進步因素,從而建立了技術進步[A(t)]、勞動力(L)和資本(K)的產出之間的數學關系。
由于可以同時分析競爭力進步、勞動力和資本對產出的貢獻,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一直受到廣泛的采用,由其進行的分析涵蓋企業、行業、地區和國家。例如,Denison (1962,1967),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差分形式分析了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情況。世界銀行(1997)也基于相同的方式進行了更廣泛的研究。岳龍華(2011)則借鑒World Bank(1997)的方法,利用中國1991—2008年這一時期經濟增長因素的貢獻作分解,解析了中國勞動力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因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的全要素(A)表示技術的進步,所以分析全要素的貢獻因素的文獻更多,如朱軍(2009)分析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中,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出口競爭力的作用和影響,結果表明:流入FDI存在顯著的間接貿易效應,一方面流入FDI具有正向的國內市場競爭效應、國際市場需求信息效應,另一方面也存在負向的產品國際市場競爭效應和生產關聯效應。歐陽秋珍、陳昭(2011)分析雙渠道技術溢出對中國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績效。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預測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系統或大企業的生產和分析發展生產的途徑發展已經被廣泛采用。但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直接用在對外出口的貢獻分析中尚未看到,其重要原因是出口與一般的產品生產過程并非完全相同。出口的表現不僅依賴自身的技術進步,而更多的依賴與競爭對象的比較優勢。另外,作為生產函數,資本和勞動力的彈性α和β不可能為負,因為,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必然會增加產量,但是,出口是由不同產品中構成的,那么從資本出口轉向知識性,或從勞動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型出口時就可能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彈性為負的情況。
二、理論模型
為了分析對外競爭力,勞動力和資本對浙江出口的影響力,我們建立浙江出口行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
Y=AKαLβ (1)
式中:Y為浙江出口總值;A、K、L 分別表示技術進步水平、資本、勞動投入要素;α、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假定技術進步為希克斯中性,并以一個固定的指數比率增長,那么C - D 生產函數就可改寫為:
Y=A(t)KαLβ (2)
若令A(t)=A0eλt,則浙江出口業的生產函數可以寫為:
Y=A0eλtKαLβ (3)
式中,Y表示出口業的總產值;K表示浙江出口業的總資產;L 表示浙江從事出口的人員人數。對(3)式的兩邊取對數,得:
lnY=lnA0+λt+αlnK+βlnL (4)
若α+β> 1,表示規模報酬遞增;若α+β= 1,表示規模報酬不變;若α+β< 1 表示規模報酬遞減。對(4)式方程兩邊微分可得:
dY/Y=λdt+αdK/K+βdL/L (5)
按年取值,dt = 1,上式用差分方程表示為:
ΔY/Y=λ+αΔK/K+βΔL/L (6)
上式表明,出口業的經濟增長率ΔY/Y是由稱為“索洛余值”的技術進步增長率λ(即出口業的競爭力)、資本投入增長率ΔY/K和勞動投入增長率ΔL/L 三部分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6)式又可寫為:
λ=y-αk-βl (7)
按照水平法算出出口業的經濟年均增長率y、資本投入年均增長率k、勞動投入年均增長率l,代入(7)式可以求得出口競爭力的增長率λ。則出口競爭力進步對進口增長的貢獻EA 為:
EA =λ/y ×100 % (8)
三、數據說明
本文基于浙江統計年鑒的數據,并采取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匯率,獲得人民幣的浙江出口額。出口額除以浙江省GDP可得到當年浙江出口占GDP的份額。用于出口的資產是浙江統計年鑒中的工業企業總資產值乘以出口占GDP的份額得到。同樣,將全部工業企業職工數乘以出口占GDP的份額獲得用于出口的勞動力。
四、結果分析
根據表五中數據,利用Eviews3.1 進行多元加歸分析,得到浙江1995—2010 年間的出口業生產函數:
lnY=11.25303+0.057392t+0.665282lnK-0.016535lnL (9)
(0.735086) (0.030370) (0.154173) (0.126322)
R2=0.991334 Adjusted R2= 0.993067 D.W.=1.577523
回歸結果中調整后的表明此期間浙江出口業生產函數中產出量和投入量高度相關。t 、lnK和lnL都通過了顯著性α= 0.05 的t 檢驗。(9)式兩邊去掉對數得:
Y=77 113.40e0.057392tK0.665282L-0.016535 (10)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浙江總體出口競爭力提高對浙江出口增長的貢獻為負的。在1995 —2010 年的16 年間,浙江出口額年均增長率為120.03 %,其中浙江出口競爭力的增加率為-5.1686%,而浙江出口競爭力增加對出口額增長的貢獻為-4.31%。(2)浙江省出口額的增長主要是靠資本投入來實現的。1995— 2010 年期間,資本的產出彈性α= 0.665282,說明當用于出口的資本投入增長1 %時,浙江出口額約增長66.5282 %;從1995—2010年間浙江出口總產值的年均增長率為120.03%,出口產業的資本額的年均增長率為188.80 %,這樣算出資本對浙江出口增長的貢獻達到104.65%。(3)浙江總體出口勞動力增加對浙江出口增長的貢獻也是負的。在1995—2010年間,勞動力的產出彈性β= -0.016535,說明浙江出口額的勞動力投入增長1 % 時,浙江出口額值約減少0.016535 %;從事出口的勞動投入的年均增長率為24.59 %,以此得出勞動投入對浙江出口增長的貢獻為-0.34%。造成勞動力的產出彈性為負的原因一是勞動力的素質的提高,勞動率提高,在產出不變需要的人數減少;二是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增長比勞動密集型出口發展快,在出口值不變的情況下,對勞動人數減少。(4)浙江出口生產函數呈規模報酬遞減。我們的分析表示α+β=0.64979747<1,也就是說,在此期間,資本和勞動投入都增長1 %時,浙江出口額的只有增長0.649747 %。
結束語
外貿的競爭力是表明一國或地區在國際市場中供應該產品(或行業的生產)的能力。競爭力是受市場情況、匯率和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并與基本要數(資本和勞動力)共同決定出口的表現,但是,外貿競爭力和勞動力、資本并非獨立的,也就是說各因素之間是有密切的相關的。一方面,勞動力素質和成本很大的程度決定著外貿競爭力的變化,在另一方面,競爭力的提高在出口不變的情況下會減少對勞動力數量需求。同樣,資本也會影響外貿競爭力和勞動力的需求。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知識型行業的發展和對外銷售和服務增加都會提高外貿競爭力的提高和影響勞動力數量需求。
根據以上的分析,浙江出口的競爭力增長率在下降;勞動對出口的依賴性減弱;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但規模已進入遞減階段。在面臨勞動力成本提升,資源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浙江出口行業發展模式已在逐漸轉變。資本型行業的競爭力在提高,勞動密集型的競爭力則在下降,而知識型行業的競爭力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依賴資本的出口增加的情況也表明出浙江外貿業的利潤很薄。浙江企業出口以量和價格方式沒有變化。為此,我們提出以下以提高競爭力為中心的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方向:(1)要鼓勵創新,培養新的增長點,促進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扶持一些重點創新型的企業,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浙江的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型的產品的競爭力不高,具有較大的提高新高密集型產業競爭力的空間;(2)資本是浙江出口增長的最重要的貢獻要素,資本的增加率超過出口額的增加率。因此,對于資本型產業,要以提高利潤率為導向進行產業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在企業層次,要通過自己開發和引進相結合,提高科研和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從而不斷提高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附加值;(3)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成本必然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優勢會逐漸減弱,浙江總體出口勞動力對浙江出口增長的貢獻已是負的。但浙江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外貿競爭力仍然很強,仍有很多優秀的中小型企業。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政府應該繼續扶持,鼓勵企業針對市場需求通過品牌、設計和創新來增加附加值。
參考文獻:
[1] 王洪慶.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外貿競爭力影響途徑的計量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6,(8):35-39.
[2] 歐陽秋珍,陳昭.雙渠道技術溢出,技術進步和中國經濟增長績效[J].財經論叢,2011,(9):3-7.
[3] 岳龍華.中國勞動力產業轉移與經濟增長[J].貴州財經學院報,2011,(5):53-58.
[4] Solow,R.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70,pp.65-94.
[5] Appelbaum,E.and Schettkat,R.1995.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Industrialized Economy,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Vol.
134,No.4-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