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和幫助當代大學生很好地了解、理解和掌握《決定》的深刻內涵、精神實質和具體要求,并且使當代大學生明確自己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中的歷史責任。從四個方面具體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精神;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58-03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和面臨任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研究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這是指導中國文化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綱領性文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自身要深入學習和領會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更要將其貫徹落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去,積極引領和幫助當代大學生很好地了解、理解和掌握《決定》的深刻內涵、精神實質和具體要求,并且使當代大學生明確自己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中的歷史責任。筆者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的教學實踐,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貫徹落實《決定》精神,不斷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一、使當代大學生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是關鍵時期的重要會議,《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我們黨對國內、國際形勢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從國際形勢上看,正如全會公報當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應當引導當代大學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斗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1]
從國內情況來看,文化改革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和突出問題,既有機遇又有挑戰。一方面,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改革發展形勢很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總體上講,中國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還不完全適應,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切實解決當前中國文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從戰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發展。為此在“概論”課等思政課的教學中,應當幫助學生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充分認識當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注意從理論的高度去把握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使當代大學生深刻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思想內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目標、文化強國的內容、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等等。《決定》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
文化強國的目標如何達到?有哪些具體標準?這次全會明確了文化強國的內容,《決定》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1]
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在這一長遠綱領性目標的基礎上,全會還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并且對這一階段性的任務從六個方面作出了具體的部署。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藝創作、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文化機制體制改革和隊伍建設這六個方面作出了安排。為了實現上述奮斗目標,全會還提出應該遵循的幾大重要方針。這些重要戰略部署既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又提出了許多新理念和新要求,是推進文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南。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上述內容,把對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思想認識統一到《決定》上來。這一部分內容主要可以通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第十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教學來加以體現,而且在其他幾門思政課的教學中也應該加以滲透。這一部分教學的重點主要包括:黨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思想內涵,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等。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且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三、使當代大學生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的重要論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這一論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地位提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總結吸收了中國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順應時代發展賦予新內涵,使之成為“興國之魂”、“文化精髓”,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適應思想文化領域的新變化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又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這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團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建設社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在教育。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貫徹和落實好黨的決定,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靈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題,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精髓,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基礎,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切實可行的、全方位的、具有操作性的有效機制,這是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主導地位、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包括的基本內容的論述都有創新。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論述有了新的突破,提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新概括,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論述有了新觀點,提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對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拓展各類道德實踐活動,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體現這些論述和觀點,引導和幫助學生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使當代大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積極學習者、堅定信仰者、全力傳播者和勇于實踐者。
四、使當代大學生不斷提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深入學習全會《決定》,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改革和發展,關鍵在于如何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就是如何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簡單地說,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和一個政黨對文化價值的覺悟和覺醒;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和一個政黨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自強是指一個民族和一個政黨對文化強國的向往和追求。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對推動文化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應對新形勢下國內外環境變化對中國文化發展繁榮實踐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強大動力。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要有一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引導當代大學生從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自強的高度,去認識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意義;而且要從當代大學生與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關系的角度,引導和幫助當代大學生去認識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中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2]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的教學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