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高職院校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理清教育關系、明確劃分教育責任、選擇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等等已是全社會關注的課題。從理論和實證分析的視角進行解析,從不同維度提出關于開展做教育日記活動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日記;高職院校;教育責任;教育方法;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82-02
高等職業教育已形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家庭的期望、學生突出的特點,要求學生、校方認真做教育日記,開發教育日記可以提升價值,為深入討論研究提供基礎性的材料和原始依據。
一、高職院校開展做教育日記活動的理論分析
1.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營造教育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許多精力和時間。教育者要從心態、情態等方面悉心對待教育對象。讓家長參與到教育日記活動可以讓家長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輔導員通過閱讀教育日記就能了解班級里每個同學的實際情況,切合實情地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2.明確教育關系,正確定格教師的位置。教育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教師替代父母去履行教育義務。教育日記是家校溝通的紐帶,教育日記將校方、學生的記錄、輔導員和家長的閱讀多方黏合成一個整體,更為清晰地反映了教育關系。教育日記將每一個教育活動及教育關系進行清晰地展現。
3.符合立體化教育規律。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應當緊密聯系形成合力對學生施行教育。請校方、學生做教育日記,可以記錄學生成長的足跡,讓輔導員、家長參與點評,可以有效地鏈接學校、社會、家庭,真實地展現受教育的立體環境,從而將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統籌起來,能切實可行地為教育好學生提出適宜的舉措。
4.正確地確定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歸宿與出發點。針對教育目標而言,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應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存在一個黏合的過程。教育日記可以反映學生學校教育狀況、家長的體會、心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還反映教育社會環境狀況。
5.結合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做教育日記,有利于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有機地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均包含有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什么時候隱性,什么時候顯性,并沒有分工,所以往往可能會出現不夠協調的情況,這就有必要通過有效的載體進行分工、確認、調整。
6.結合鼓勵教育和挫折教育。做教育日記,有利于將鼓勵教育與挫折教育有機地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均包含有鼓勵教育和挫折教育,什么時候進行鼓勵教育,什么時候進行挫折教育,并沒有明確界定,所以往往可能會出現教育過度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有必要通過有效的載體調適教育方式、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界定教育責任。在確定教育責任主體和客體時,要積極借鑒參照已有的相關責任的經驗,還要體現教育責任的特征,尊重教育規律,講求責任劃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育日記是明確教育責任的最原始證明材料之一,也是目前來看最好的證明材料之一。
二、高職院校開展做教育日記活動的實證調查
從調查的幾十班級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對比班級,即潛力班、優秀生班、新生班,發出問卷120份,收回106份問卷。
從潛力班收回的26份問卷中發現,經常做日記、偶爾做日記、不做日記的比重較為接近,可以見證潛力班對做日記的態度的混澀。優秀生班40份問卷中,經常做日記的人數為0,偶爾做日記的同學占總人數的75%,而25%的同學不做日記。進一步調查表明,大多數同學認同做日記,覺得做日記對于學習、生活均有一定啟示教育意義。新生班40份問卷中,做日記和不做日記的同學的比重各大約為50%??傮w來說,做日記的同學占總人數的65%左右。
進一步調查如做日記,記些什么呢?總體來講關注感情方面的同學占50%以上,關注生活瑣事的同學約占30%,關注學習和其他方面事的同學約占20%,之所以是這個結果,經深入訪談發現,學生感覺學習壓力大,內容多,因而不大愿意在日記中進行反映,而偶爾的事會記錄多一點。進一步分析發現,優秀生班和新生班的同學中有較多的人關注著感情方面的事。潛力班的同學對于感情、學習、生活瑣事、其他方面的比重相差不大,證明其填寫問卷時選擇的任意性和無目的性。
再作深入調查,如要做學習日記最關注什么內容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最關注的是學習條件和環境,其次是同學和老師,較不大關注是學校的名氣和課堂教學。新生班的同學較關注學習條件和環境、老師,優秀生班的較多同學最關注的是學習條件和環境,而奇怪的是潛力班中較多的同學最關注課堂教學。
總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日記中關注學習的方面的比重不高,并且關注課堂教學的學生所占的比重也不高,這說明學生有一定的厭學情緒,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解決。關注感情方面的、學習條件方面的同學所占的比重較多,說明許多大學生正踏入愛情婚姻的圈內,也有一些同學對教學物質環境的關注,而對自身的努力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校方的教學日記調查時發現,一些學校、校二級單位、班級等都有做教學記錄的機制,可是存在連續性不強、記錄隨意性、內容設置不合理不方便、無專人負責、追責不公等問題,在此不作贅述。
三、高職院校開展做教育日記活動的建議
結合調研的情況,經過進一步認真分析,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建議高職院校搭建家、校聯系電子平臺。許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總是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因此愿意為孩子付出。之所以許多家長對孩子不大放心,是由于孩子們在外地讀書,特別是大學低年級的同學,處于心理斷乳期、青春期的同學,有許許多多的心理變化、學習的壓力,時常需要長輩們的關懷,電話、電子網絡便成了他們較為便捷的聯系方式。學校能為此搭建家、校聯系電子平臺,一方面方便家長與學生的聯系,另一方面也能讓教師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更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特別是針對心理困難的學生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
2.建議高職院校逐步規范做教育日記活動。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要求校方、學生做電子日記,由輔導員、家長批注。家長們在這項活動中總結提煉新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學校教育之外逐步重視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教師也能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更為深入,因而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后感”或“教學反思”更為深刻,教育責任更全面、更強,教育方法更為得體,因而教學效果更好。對于學生來說,作為這項活動的最大的直接受益者。鑒于此,建議高職院校逐步規范校方、學生記錄教育日記的活動。
3.建議將批閱教育日記作為輔導員的工作任務。輔導員批閱教育日記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按照管理上責、權、利對稱原則和按勞分配的原則,將批閱教育日記事務作為輔導員的重要工作任務,是科學、合理、公平的,也是符合實際的。
4.建議教育工作會議討論分析教育日記所記錄的內容。教育日記所記錄的內容有時反映了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定數量的教育經費由國家撥付,從根本上來說,教育經費來源于全社會,因此對學生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就是對社會的回饋。教育日記所記錄的關于學生的教育問題,教師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應給予分析,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學校的辦學能力。因此,建議高職院校的年級教育教學工作會議認真、民主地討論分析教育日記中所記錄的內容。
5.提倡教師解決教育日記中關于學生教育的問題。教育日記所記錄的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家長從來沒有遇到的,一時也解決不了,只好求助于教師。在高職院校工作的教師應當比較有經驗,而且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急人所難的職業特性,加之教師距離學生所在地往往較方便,一定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分析、處理。同時,教師在尋找答案和印證答案的過程中會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因此,提倡教師幫助家長解決教育日記中關于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教育問題。
6.建議高職院校將教育日記作為素質教育材料妥善保存。在當前強調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育日記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優勢和缺陷,如果將教育日記作為素質教育輔助材料保存,有利于教師隨時調閱。另外,作為書面材料或者是無可變更的電子材料也能明確劃分教育責任。
7.建議高職院校把檢查教育日記業務納入學期教學檢查。將檢查教育日記業務納入到學期教學檢查活動中有利于校方了解教師的教育開展的狀況、在校學習的真實狀況、在家庭里教育的狀況和發展趨勢,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或提出改進意見。建議定期檢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提升開展這項工作的水平。
8.建議教育主管單位就高職院校日記中典型問題開展大討論。就各高職院校教育日記中典型性的問題開展大討論,有利于挖掘帶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問題、把握學生教育的整體狀況,有利于梳理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處置方案或預案,供教育決策機構參考。
9.建議教育主管單位表彰處置教育日記優秀的高職院校和個人。表彰處置教育日記優秀的高職院校和個人,有利于在教育單位中樹立責任意識,形成爭先進的局面。對處置教育日記優秀的單位和個人的表彰一定程度上是對做得不夠好的行為的鞭策,可能會引起有關高職院校對這項工作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付靜.師生關系在根本上是教育關系[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 趙銀生.中國教育行政部門問責制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杜愛文,陳彩萍,羅靜偉.開發家長日記教育功能的理論研究[J].價值工程,2011,(6).
[4] 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