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外貿代理業務中,間接代理的理論和實踐應用廣泛,外貿代理作為外貿合同當事人承擔直接的合同責任,與一般買賣雙方無異,同受信用證欺詐的危害,自不必說。但中間畢竟有特殊代理這層關系,信用證欺詐突破傳統而轉向委托商,外商單獨或聯手欺詐外貿代理。傳統的信用證欺詐形式“改頭換面”,新型的信用證欺詐形式“拔地而起”,在中國外貿代理業務中造成的危害不可估計。試概析此種種形式,以為外貿代理業者提供些許借鑒,增識別防范之心。
關鍵詞:外貿代理;信用證欺詐;類型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02-02
間接代理下中國外貿代理作為貿易合同當事人與一般的合同當事人一樣同受信用證欺詐的危害,自不必說。但中間畢竟有特殊代理這層關系,信用證欺詐已突破傳統的買賣雙方間的欺詐,而轉向委托商、外商、外貿代理之間的欺詐。因中國外貿代理制度和信用證欺詐立法不足;后危機時代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同時加劇了貿易摩擦和交易風險,新舊形式的信用證欺詐愈演愈烈;外貿代理自身無法克服的中間性和利益驅使,使得國內委托方或外商或國內委托方與外商聯手利用信用證欺詐外貿代理預見不足,更形嚴重,且比一般的信用證欺詐更具隱蔽性,危害更大。茲以概析,以為外貿代理業者提供些許借鑒,增識別防范之心之力。本文的意義即在于此。
一、代理進口業務中,作為開證申請人時遇到的欺詐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只有買賣雙方當事人時,由進口方作為開證申請人開出信用證,出口方作為信用證受益人接受信用證,產生的信用證欺詐形式比較簡單。而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代理業發展迅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進口方委托外貿代理為其代理進口業務,根據中國外貿代理行業的實踐通常做法,外貿代理以自己的名義與外商磋商,簽訂合同,使得通常情況下的由進口委托方開立信用證轉變為由外貿代理代為開出信用證,因此產生了兩種形式的欺詐。一種形式是國內進口委托方是相對真實誠信的,但開立信用證畢竟存在一定風險,而由外貿代理代勞,此時,外貿代理作為開證申請人就會遭遇傳統的信用證欺詐形式:出口外商自謀或共謀的利用單據的欺詐。
另一種形式是國內進口委托方是虛假欺騙的,利用虛假貿易騙用外貿代理額度,進口委托方謊稱掌握進口商機,只是缺少銀行授信額度無法開證,向外貿代理借用額度,由外貿代理代為開證,愿以代墊保證金為擔保,并承諾給予豐厚回報,進而輕易讓外貿代理讓渡貨權。最近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的是中盛糧油王偉案。中盛糧油盜賣案中套現資金10億元,涉及20多家大型外貿公司,是進口委托方利用信用證融資套現,最終釀成信用證欺詐的典型案例。操作模式可簡述為:寧波杉科等以進口棕櫚油為名,向其他企業借用信用證額度(聲稱自己的額度不夠,可以按照交易金額支付1%的代理費),由其他企業開立信用證,并指定將進口油運送存放至天津中盛糧油,然后以低價迅速轉賣套現資金。而后將信用證套現來的資金在寧波進行短期放貸,獲取高額利息。由于外貿代理自身的貪欲、對風險認識不清及某些銀行為不同客戶針對大宗商品定做的“結構性貿易融資”產品存在的隱患,實務中,很多貿易經驗不足、風險意識不強的外貿代理屢屢上當受騙,外貿代理損失的不僅是高風險換來的代理費,信用證項下巨額的貨款,甚至要面臨無法向負債累累的國內進口委托方追回貨款的巨大風險。
二、代理出口業務中,作為信用證受益人時遇到的欺詐
在后危機時代,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出口方委托外貿代理為其代理出口業務,同理,通常情況下的出口委托方作為信用證受益人轉變為外貿代理作為信用證受益人,也產生了以下兩種形式的欺詐。一種形式是出口委托方是相對真實誠信的,因作為信用證受益人接受信用證時通常要在收到信用證后預付傭金、押金、履約金,出口委托方更愿意由外貿代理承擔信用證受益人的義務,因此,遭遇傳統的信用證欺詐形式:進口外商自謀或共謀的利用信用證的欺詐。另一種形式是出口委托方是虛假欺騙的,或欺騙外貿代理同意以信用證向銀行申請打包貸款,到期不履約還款進行信用證融資形式欺詐,或以出口來證抵押開立新證,或利用假單議付,騙取貨款。實務中,外貿代理損失的不僅是高風險換來的代理費,在收到信用證后預付的傭金、押金、履約金,甚至要面臨出口委托人破產、欠債而無法追償的巨大風險。
(一)進口外商自謀或共謀的利用信用證欺詐外貿代理
1.進口外商偽造、變造信用證等欺詐外貿代理。在國際貿易實務中,一些進口外商使用最多的是以偽造的信用證欺詐外貿代理,偽造的信用證通常是缺乏必備條件的虛假信用證,或者以根本不存在的銀行為名開立假的信用證;或者冒用其他銀行的名義開立偽造的假的信用證。進口外商使用偽造的信用證使外貿代理相信其開證申請人合法身份,以詐取外貿代理收到信用證后預付的傭金、押金、履約金;或通過詐取國內出口委托方的貨物,使出口委托方向外貿代理索賠;或進口外商與國內供貨廠家內外勾結,詐取出口委托方對國內資信不佳的供貨廠家預付的貨款或購貨款,進而也使出口委托方向外貿代理索賠。
2.進口外商利用信用證軟條款欺詐外貿代理。進口外商利用信用證軟條款欺詐外貿代理包括兩種形式:進口外商自謀欺詐,進口外商與開證行相勾結利用信用證軟條款欺詐。軟條款的審查在外貿代理業務中尤為重要。這些條款實際是開證申請人以欺詐為目的對受益人設下的陷阱,若受益人在審查信用證時未發現,就會誤入開證申請人的圈套,開證申請人據此詐取受益人的傭金、質押金或履約金。其中比較常見的是:信用證中規定貨物運至目的港,經買方檢驗合格后才付款。在美國的來證中,這類條款常出現在出口產品為食品的情況下。“Payment will be effective upon receipt of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otice of action stating the product has been released.”就外貿代理業務中的“軟條款”信用證而言,可使作為開證申請人的外商控制整筆交易,而使外貿代理處于受制他人的被動地位。某些國際信用證欺詐分子利用中國一些出口委托方急于出口的心理和中國外貿代理的貪婪心理,在開立的信用證中別有用心地規定一些陷阱條款,這些條款或者根本無法辦到,或者對我方極為不利,如果中國外貿代理對此缺乏警惕,在沒有對這些條款進行合理審查、適當修改的情況下,匆忙要求出口委托方發貨或付出相應的保證金,外商就抓住“單證不符”這一點輕易詐取出口委托方發出的貨物和外貿代理預付的保證金。這種欺詐方式十分狡猾,不易發現,而受害的外貿代理也往往有苦難言,徒遭損失。
3.進口外商擅與開證行相勾結欺詐外貿代理。現階段進口外商與開證行、開證行經辦人相勾結,共謀欺詐外貿代理的形式相對較少,但由于后危機時代顯現出來的金融管理體制上的漏洞和銀行從業人員素質的下滑,這種欺詐形式也應引起中國外貿代理的注意。
(二)出口委托方欺詐外貿代理
在中國外貿代理出口業務中,伴隨著金融創新工具的日新月異,利用貿易融資手段進行欺詐也逐漸成為信用證欺詐的常用手段,這種欺詐形式是在騙取信用證的基礎上,利用融資手段從銀行詐取貨款,例如打包放款、以出口來證抵押開立新證、出口押匯、銀行遠期保函、信托收據提貨等。這種欺詐方式造成的損失往往直接或間接轉嫁給作為信用證受益人的外貿代理,出口委托方經常以這種方式欺詐外貿代理。除此之外,利用“假單議付”欺詐外貿代理也是出口委托方常用的方式。
三、結語
傳統的信用證欺詐形式“改頭換面”,新型的信用證欺詐形式“拔地而起”。中國外貿代理代理進口業務作為開證申請人開立信用證時,常遇出口外商自謀或共謀的利用單據的欺詐,進口委托方利用“授信額度、讓渡貨權”的欺詐。代理出口業務作為信用證受益人接受信用證時,常遇進口外商自謀或共謀的利用信用證的欺詐,出口委托方利用打包貸款,以出口來證抵押開立新證,假單議付等多種形式的欺詐。筆者能力有限,茲以此期為外貿代理業者提供些許借鑒,提高識別防范能力,以促進中國外貿代理業務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立虎.中國外貿代理制度自議[J].法學家,2001,(5).
[2] 張湘蘭.國際海事欺詐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評論,2000,(1).
[3] 張明偉.“信用證欺詐”結算技術探秘[J].中國外匯,2010,(4).
[4] 李金澤.信用證與國際貿易融資法律問題[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5] Paul Todd: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M].SweetMaxwe11,2003.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