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煤礦企業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裝備,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機電設備管理日趨完善。但是受礦井工作環境高溫、潮濕和巷道空間狹小的制約,采煤機、液壓支架、輸送機、掘進機、轉載機等機電設備,過負荷運轉、超能力生產,機電設備管理不到位,特種作業人員維護保養不夠,在操作過程中易發生設備損害和工傷事故。探討煤礦機電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從強化操作人員培訓、加大設備投入和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相應預防措施,對煤礦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煤礦;機電;事故;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030-02
一、機電設備事故原因分析
隨著礦井開采逐步延深,礦井的垂深一般都在600m~800m,有的已達1 000m。機電設備遍布井下空間,涉及采掘運輸各系統。存在多水平提升,接力排水,供電線路加長、負荷增加、網絡復雜的問題。由于深部開采地溫和壓力的不斷增加,造成巷道、泵房、變電所等場所底鼓變形嚴重,導致管路、電纜受擠壓,給機電設備管理帶來一定難度。機電設備事故具有零星多發的特點,事故所占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機電設備管理往往被輕忽,認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忽視機電設備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導致煤礦企業同類事故重復發生。如不加強管理,不加大技改力度和安全投入,有可能釀成大的事故。分析事故特點和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機電設備管理缺乏力度。煤礦機電專業性強,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要求機電設備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由于煤礦是高危行業,地處偏僻,工作環境較差,缺乏對熟練工的吸引力,近年來出現技術人才外流,隊伍不夠穩定的狀況。礦井設備檢查基本放在設備狀況,是否失去防爆性能等表面現象,掩蓋不少深層次的管理問題,缺乏對安全操作性能、動態情況的了解。檢查很少深入采掘工作面、車間區隊督促被檢單位的整改情況。客觀上由于機電設備系統戰線長、范圍廣,定期檢查管理不得不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這種檢查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全面性。以刮板輸送機管理為例,刮板輸送機安裝要做到三平、兩直、一穩。禁止用輸送機運送各種材料,特殊情況必須運輸時,要有防止頂人和頂倒支架的安全措施。刮板輸送機在緊鏈、接鏈以及處理機頭掉鏈、飄鏈等故障時,要防止機頭、機尾翻翹碰人。檢查鋪設質量,保證機頭與過渡槽的連接螺栓安裝齊全緊固,機頭、機尾必須打牢錨固支柱。開機前一定要先發出信號后,點動試車,待觀察沒有異常情況時方可正常開機。動態的安全質量檢查標準化檢查不到位。2012年3月15日山東蒼山某鐵礦副井罐籠鋼絲繩斷裂,罐籠墜落。事故原因為罐籠墜落井底,導致13人遇難。這起事故足以說明鋼絲繩沒有定期檢查或檢查流于形式,沒有發現鋼絲繩磨損、斷絲問題。機電設備管理缺乏力度,設備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形同虛設。
2.超能力生產與設備老化。近年來,受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勁拉動以及煤炭作為基礎能源戰略地位的影響,煤炭產量大幅度增長,拼設備的情況比比皆是。一方面,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把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機電設備放在被動應付的配角位置,設備連軸轉現象十分普遍,缺乏足夠的維護保養時間。另一方面,安全裝備和機電設備投入欠賬較多,隨著煤礦安全生產需要,國家對在用煤礦設備提出了更新要求,國有煤礦老絞車、老型號防爆高壓開關、未更換的非阻燃膠帶、老主扇等數量很多。這些設備,主提升機單線制動,高壓開關保護不全,主扇滿足不了礦井風量負壓的要求,存在很多隱患,加之設備技術測定不及時,測試手段落后,存在諸多事故隱患。機電設備投入嚴重不足,致使煤礦機電設備更新速度較慢。很多煤礦設備陳舊,沒有及時更新,設備超期服役,只靠修修補補勉強維持運行,無法達到《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標準。機電設備陳舊老化,是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3.機電設備檢修不到位。煤礦機電設備事故具有隨機性、漸進性和突發性特點,盡管造成事故的原因有設計程序、疲勞磨損、操作失誤、定期檢查和維護保養等諸多復雜因素。但事故統計分析資料表明,大部分事故是有規律的。通過定期檢查、加強維護和保養,大多數事故是可以預先控制的。采煤機、運輸機、掘進機、液壓支架等一系列設備,逐步向信息化、自動化邁進,但設備長時間運行會造成自然磨損,需要對設備進行周密的檢修。特種作業人員素質差、設備維修計劃沒有兌現就會留下事故隱患。如液壓傳動系統,壓力大小受工作負荷的影響。工作阻力大,液壓系統中壓力就大,同時壓力損失和泄漏也隨之增大;液壓傳動系統主要管路連接,利用液壓油傳遞動力,因此管路漏損將嚴重影響系統的性能;液壓傳動系統的工作介質是液壓油,工作中油溫變化對系統影響較大。特別是液壓泵和液壓馬達等主要元件,不僅要有良好的密封,而且借助油膜以減少金屬磨擦。這就要求液壓油中不能有水分、空氣及機電雜質等,否則將發生元件磨損、卡死故障。如檢修不到位易造成事故隱患。
4.安裝前調試檢查不夠。以采煤機液壓系統為例,入井前應嚴格檢查系統零部件是否清潔,檢查泵和馬達以及油箱、管路、閥、接頭等所有的系統部件質量完好,確保無損壞,無污染,閥塊的加工部位的切屑要清理干凈并進行清洗;檢查液壓油液是否污染,避免任何污物進入油箱,加油時必須經過過濾器。安裝過程禁止使用強力作用于液壓設備系統,以避免使管路系統和元器件承受橫向作用力及內部應力;嚴禁使用麻線,膠粘劑作為密封材料,否則會污染系統,并可能造成系統故障;正確布置軟管,避免扭轉、憋勁、擦傷和磕碰;系統的連接一定要符合推薦標準,全部系統管路要連接和密封要可靠,無滲漏現象出現。安裝后必須進行調試,液壓油箱中要加入潔凈的液壓油,同時對泵、馬達殼體、主系統管路等注油,由于油的黏度大、管道長,油泵吸油管路中的空氣排不出去,加之安裝工調試在30秒內啟動急升速到最高轉速,補油泵的早期磨損不可避免。在系統最初啟動時,應以轉速盡可能低的方式,直至建立起補油壓力;要檢查所有的管路和接頭,確保無滲漏和松動現象,確保油箱不會進水和其他雜質。液壓系統安裝前調試檢查不夠,沒按照正確操作方法調試檢查,泵、馬達等液壓元件就會出現故障。
5.特種作業人員技能水平偏低。目前大量新員工涌入煤礦企業,職工缺乏安全操作素養,或未經培訓獨立上崗操作,違章作業現象屢禁不止。以刮板輸送機為例,如操作不當,機頭、機尾可能翻翹傷人;違章在溜槽內行走摔倒、運料碰人、斷鏈、無輪罩傷人等事故屢見不鮮,其中機頭、機尾翻翹傷人事故居多。2009年7月21日,撫順市東洲區某礦回風順槽掘進工作面,在升起壓在皮帶機尾的綜掘機后部支撐時,機頭移動,將緊固棚卡子的一名掘進工碰傷,搶救無效死亡。2011年6月14日淮南某礦保運工區保掘隊在-612m 66110底板巷更換局扇時,局扇突然滑落,一名操作工胸部被擠傷,搶救無效死亡。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參差不齊,人員頻繁更換,會給安全生產埋下隱患。如人員違章操作、乘坐、跨越輸送帶多次造成人員傷亡。據統計,煤礦機電設備事故80%以上是因違章作業造成的,提高特種作業人員職業技能和安全意識成為當務之急。
二、機電設備事故的預防措施
1.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機電設備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安全管理人員、還是操作工人,都要注重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按章作業,規避機電設備安全風險。為搞好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應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賽等多種形式,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職工技能等級達標培訓工程”,普及中級工職業等級培訓,綜采支架工、礦井維修電工、電鉗工等十大特種作業人員,必須集中學習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強化專業技術、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職工自覺參加培訓,增長才干。充分發揮首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快高素質、能駕馭新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
2.加大設備投入和改造。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安全專項基金的扶持,采取多種形式的集資和融資,對照《煤礦安全規程》及有關行業標準,做出規劃,確保煤礦必需的生產裝備、安全監控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更新換代,對保護裝置不齊的設備,如提升絞車、干式變壓器,必須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完善保護或予以更換。要把好設備的入口關和維修關,保證按標準要求使用和維修設備,堅決杜絕偽劣機電產品、無煤安標志產品、非防爆產品在煤礦濫用,從源頭上消滅事故隱患。積極推廣使用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特別是創造條件使用綜采設備,避免采用低設備投入、大量投入人員、點多面廣、效率低下的人海戰術,走出惡性循環怪圈。優先使用大功率采煤機、綜掘機、絞車變頻調速裝置、斜巷行人行車綜合監測保護裝置、軌道運輸監測監控系統、膠帶運輸監測監控系統、變電所監測監控系統、副井鋼絲繩張力自動平衡裝置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采用先進工藝流程,合理控制作業點和作業面個數,減少事故危險源,真正實現礦井的安全、高產、高效。
3.建立健全機電設備管理制度。加強機電設備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必須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制度是集監督約束和反饋于一體的管理機制,是指導職工規范操作的標尺和準繩,只有制度完善、責任到位、管理到位,才能保障機電設備的正常運轉。安全生產責任制是煤礦企業最基本的一項安全管理制度,是企業所有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核心。為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方針,必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工種崗位責任制、事故責任追究制等,特別是機電設備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制度,要落實責任人,實行事故責任追究制。落實安全工作人人管理,每個員工、每個環節、每個部門都要負起職責范圍內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奮斗目標,機電設備管理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強化監管,不斷總結和積累管理經驗,優化管理程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鞏固和穩定安全生產局面,真正實現礦井安全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