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民生的發展歷程,認識中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存在問題,了解改善民生的必要性,促進中國經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民生發展;科學發展;貧富差距;保障公平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21-02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關鍵的一年,伴隨著經濟發展,進一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盡快使中國成為文明民主的現代化大國,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民生思想的發展歷程
1.“民生”思想源遠流長。“民生”語出《左傳·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尚書·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它構成了以后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從孔子“仁者愛人”、“為政以德”之說,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論,形成了儒家以民為本、實行仁政的思想傳統。還有《管子·霸業》指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左傳·莊公三十三年》強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等理念,都說明古代先賢無不把改善民生視為經世治國的最高境界。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1905年的《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在近代中國最早明確提出了“民生”的理念。
2.中國共產黨黨史也可以看成一部民生發展歷史。“國以民為貴,民以食為天”,食從何來?當然是土地!毛澤東同志早在建黨初期就特別重視解決土地問題,從共產黨成長壯大、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戰略高度,精辟闡述了解決土地問題是爭取抗戰勝利的必需條件,“分田分地真忙”、“打土豪,分田地”都是毛澤東同志解決民生實際問題的重大舉措!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黨的幾代領導人前赴后繼為改善民生而努力奮斗著!建國之初,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核心就是強國富民,使人民生活的基本溫飽有了保障,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改革開放三十年,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改善民生的過程,加速經濟發展,目的就是使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以胡錦濤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提出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發展理念。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更是很好的闡述了保障、改善民生的決心。
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科學發展的形勢所需。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社會,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GDP不應作為經濟發展的唯一要素。社會發展應該是以人民的幸福感為考量因素,而不是單純的GDP數據。巴西前農業部長何塞·盧林貝格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經濟學家。一次,盧林貝格從瑞士乘飛機回國。當飛機飛越大西洋時,他忽發奇想:如果這時候飛機墜毀,他將得到一筆賠償金。然后,因為這筆賠償金,瑞士的國民生產總值馬上得到相應的攀升。再后來,瑞士的航空公司因此再買進一架新的民航飛機,其國民生產總值將再一次得到攀升。盧林貝格為了給自己創立的“不幸福的經濟學”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他還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例:有兩位母親,原來各自在家中撫養自己的孩子,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親盡心竭力,孩子們也充分地享受著母愛和幸福。但國民經濟不會因為她們的勞動而產生任何變化。后來,這兩位母親來到勞動力市場,雙雙作為保姆到對方家里照管對方的孩子。她們的勞動因此而產生了經濟效益,當地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雙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而不是母親的撫養。由此可以看出,GDP的發展不一定就帶給我們幸福,我們不能把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只有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數,才能促進社會進步。(2)CPI的持續攀升也應引起關注。近日來,奶粉、食品、油價、農產品等民生用品“漲聲響起來”,“超市菜場說生計,聽取漲聲一片”:“油你漲”、“蔥擊波”、“蒜你狠”、“豆你玩”、“煤超瘋、“藥你命”、“棉里針”、“辣翻天”的名稱,包含了老百姓多少無奈。GDP漲高我們感覺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大家心里樂滋滋的,但CPI的一路攀升恐怕會讓我們得“恐高癥”吧!更何況漲價所帶來的“好處”并沒有為生產者所獲得:一邊是菜賤傷農,一邊是菜貴傷民;一邊是洋奶粉漲價,一邊是奶農殺牛,利益鏈怎樣才能協調?怎樣才能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達到“雙贏”,不再為漲價煩惱,也是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動力。
2.保障民生是公平之舉。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程序和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1)貧富差距形勢嚴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開始,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210個國家和地區中仍處于百位之后,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后,農村還有3 597萬貧困人口,城市還有2 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難、上學難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與此同時,還面臨著貧富差距擴大、勞動者報酬偏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這些問題說明,中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任務十分繁重。(2)建立政治體制、機制確保公平。有七個人做了個大蛋糕,想要平均分配,他們請來三個專家幫忙解決問題:老張是個哲學家,他先慷慨激昂地說中國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大家應該互相謙恭禮讓,后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沒有誰主動提出自己要少拿的;老王是個數學家,他建議大家要精確測量蛋糕的半徑、厚度,要精確計算出1/7應該是多少,要確保公平,但大家都嫌麻煩;老趙是個政治家,他說方法很簡單:只要一個人負責分蛋糕,條件是分完一定要別人先拿,分的人最后拿;大家一致贊同這個方法。由此可見只有合理的規則和程序制度才能實現公平、公正,因此我們要建立合理的政治機制來確保公平。
3.改善民生是以人為本的重要保證。“我爸是李剛”、“副縣長之女炫富”折射出目前“官二代”、“富二代”的驕橫跋扈;對上訪人進行“公示教育”,由強拆引起“自焚”事件等可以看出:某些政府官員權利欲膨脹,對農民、對普通群眾產生了惡劣影響,導致目前大部分人民都有一種“仇不公”心理。如何從體制上、根本上消除這種現象對人民的不良影響,應該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十二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民群眾對衣食住行、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環境等方面的質量要求會更高,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將全面快速增長。無論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政治品格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都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重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更好地為改善民生服務。
三、改善民生可以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
1.改善民生可以擴大內需。近日一個名為美國制造業聯盟(AAM)的團體叫囂“封殺中國制造”,好像封殺了中國的出口產品,“美國制造”就可以扭轉大局,帶動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雖然很好笑,但也折射出近期中國外貿出口要面臨的艱難處境。因此中國經濟發展目前應注重內需,提高消費需求是啟動內需的關鍵。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事實上,改善民生也會推動經濟的發展。加大民生投入,不僅可以改善困難群體的生活,還會促進消費,使發展由投資拉動轉變為內需拉動。例如,在目前占中國人口比重最大的是農民,作為潛在的消費主體,農民的內需遠沒有啟動。試想,如果7億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那將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巨大力量,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空間。因此,需要通過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啟動農村市場,提高國民消費率,真正啟動有支付能力的國內需求。中國現在實行的“家電下鄉”優惠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切實做到了生產廠家與農民消費者的“雙贏互利”,有力證明了“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2.改善民生可以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胡錦濤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為主轉變”,指明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模式。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在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能過剩,對外部市場過度依賴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特別是近些年,各地為推動GDP的快速增長,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甚至瘋狂賣地,直至有人把GDP說成“搞地皮”,隨著以GDP作為唯一考量標準的經濟增長模式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從政府到民間都意識到,依靠犧牲環境、資源和降低人力成本來達到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刻。因此必須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把發展經濟的中心工作轉到注重改善民生。
3.改善民生可以促進政府體制轉變。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政府更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重點,加大政府體制改革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著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轉變工作作風,切實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進步,把中國建設成為文明民主的世界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