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沿海與腹地經濟地域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沿海與腹地兩個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機制及由相互作用程度所形成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試圖提出連云港與其腹地充分實現產業聯動,形成腹地產業支撐度高、港口產業附加值大這一最優模式的途徑,即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興建臨港產業園,培育臨港產業集群;設立“飛地型產業區”;推進保稅港區建設,加速港城區一體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
關鍵詞:港口;腹地;產業合作;東中西區域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58-03
引言
2005年,連云港委市政府確定了國際性海濱城市、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知名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標志著連云港市的發展戰略開始由封閉式的內陸型思維向開放式的海洋型思維轉變。2011年5月,國務院批準在連云港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示范區的設立標志著沿海與腹地的聯系將更加緊密,港口與腹地經濟地域系統實現分工與協作有了更高的平臺和載體,同時也要求無論是沿海地區還是內陸地區都要在此目標下重新考慮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方向。從近幾年連云港與腹地經濟發展的實踐看,一方面,連云港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迅速,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極為高漲,但發展重點還處于完善港口功能和聚集臨港產業的初級階段,對內陸地區的產業發展還未能起到有效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腹地多數地區在過去的發展中主要依托當地資源進行產業布局,經濟發展的內向性特征明顯,極少確立港口和沿海臨港產業導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因此也未能形成對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港口、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這種缺少互動的發展狀況,是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相矛盾的。國內外的發展經驗充分證明,依托港口資源做大做強沿海經濟,進而帶動腹地經濟發展,推進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演進共生,才能真正實現以港口為龍頭、以腹地產業為龍身的區域經濟聯動與快速發展。鑒于此,客觀分析連云港市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演進共生狀況,尋求二者共生共榮的演進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沿海與腹地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機理與演變模式
(一)沿海與腹地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機理
1.沿海港口經濟對腹地經濟拉動機制。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起到內引外聯的橋梁及紐帶作用。一般來說,港口經濟對腹地經濟的拉動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前向及后向關聯,產業鏈向腹地延伸和拓展,帶動腹地經濟發展;二是利用對外開放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領腹地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三是依托綜合服務優勢,為腹地提供信息、金融、商務、物流等綜合服務;四是港口功能的不斷提升與發展能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
2.腹地經濟對沿海港口經濟的推動機制。腹地經濟對沿海港口也有反作用,表現為腹地經濟發展對港口經濟的推動。腹地的豐富的資源為沿海地區臨港產業尤其是臨港大工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腹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加適箱貨種,進而推動港口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結構優化。港口和腹地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協同發展。以港興腹、以腹促港、港腹互動是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
3.港口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基礎動力。港口與腹地互動發展,形成港口—腹地一體化的基礎動力是:港口—腹地區域經濟與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根本原動力;港口—腹地內在必然聯系、區域整體開放發展與外向型經濟建設的綜合需求是內在推動力;由傳統的區域比較優勢向區域競爭優勢的轉變是綜合驅動力;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運動發展是外在牽動力。在這四種動力的作用下,港口和腹地互動協同發展,進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沿海與腹地經濟地域系統的演變模式
1.模式一:腹地產業支撐度低、臨港產業附加值小。從生產鏈角度看,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產業延伸度比較低,部分產業存在低水平的產業聯系,大多數產業沒有絲毫關聯。對建立產業鏈的產業,其產業鏈較短,中間環節不暢通。從價值鏈角度看,港口與腹地的關聯產業主要集中于上游產業,多是煤、油等資源型產業,所生產商品的技術含量一般不高,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差。這種模式大多存在于發達國家的初期發展階段、當前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較差的港口及其所在省區。
2.模式二:腹地產業支撐度高、臨港產業附加值小。對腹地產業支撐度高、港口產業附加值小的模式來說,從生產鏈角度看,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產業延伸度很高,港腹系統的關鍵產業建立了產業鏈,且其鏈條一般都很長,中間環節非常暢通。從價值鏈角度看,港口與腹地的關聯產業主要集中于上游產業,多是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所生產商品的技術含量一般不高,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差。
3.模式三:腹地產業支撐度低、臨港產業附加值大。對腹地產業支撐度低、港口貨物附加值大的模式來說,從生產鏈角度看,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產業延伸度比較低,其關聯產業出現斷裂。從價值鏈角度看,港口與腹地的關聯產業主要集中于下游產業,多是高科技產業,所生產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高,國際競爭力強。
4.模式四:腹地產業支撐度高、臨港產業附加值大。此模式從生產鏈角度看,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產業延伸度很高,港腹系統的關鍵產業建立了產業鏈,且其鏈條一般都很長,中間環節非常暢通。從價值鏈角度看,港口與腹地的關聯產業主要集中于下游產業,大多是深度加工制造業或高科技產業,所生產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很高,國際競爭力強。這種模式大多存在于發達國家的港口與腹地,港口所在國家或地區的地域一般也比較小,如荷蘭的鹿特丹港、韓國的釜山港、中國臺灣省的高雄港等。
二、連云港港口與腹地互動發展的基礎與現狀
(一)連云港港口與腹地互動發展現實基礎
連云港港1933年開港,經過多年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的加快建設,港口已經發展成為長三角和渤海灣之間重要的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和集裝箱干線港,中西部地區對外交流、擴大開放的重要口岸,亞歐大陸間國際集裝箱水陸聯運的黃金物流通道。港口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現有包括煤炭、集裝箱、木材、糧食、危險品等生產性泊位4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9個,最大泊位30萬噸級。主航道水深-16.5米,第六代集裝箱船和15萬噸級礦石船可滿載全天候通航,20萬噸級礦石船可乘潮進出港。連云港港是中國進口氧化鋁、出口鋁錠和膠合板第一大港,出口焦炭、進口有色礦第二大港,沿海出口煤炭唯一無索賠港。目前,港口擁有國際國內航線58條,月航班達300班次,開通至莫斯科、阿拉木圖、鄭州、成都、西安等集裝箱“五定”班列,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承擔了大陸橋過境集裝箱60%以上的運量,已經形成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港口裝卸和堆存能力也得到提高。連云港口岸是全國十大海港口岸之一,是江蘇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多年來,口岸查驗單位主動服務國家區域共同發展大局,不斷加強與沿海、沿橋口岸的溝通協調,積極推行區域通關和跨關區轉關運輸政策。區域通關已擴大至15個省區,與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簽訂口岸戰略合作協議,與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沿橋城市結成大陸橋物流聯盟,侯馬、西寧、洛陽、淮安、徐州、宿遷、銀川等內地物流場站建成運營。
(二)初步形成了港腹產業聯動
目前中西部地區已在連云港設立辦事處200多個,興辦各類企業400多家,已有716研究所、西北探礦機械廠、蘭州煉油廠等一批三線企業,軍工企業,先后在連云港設立分廠,開設窗口。連云港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在中西部設立的辦事機構與代表機構已有100多家,中藍連海設計院在青海建立了西北分院,先后參與青海鹽湖鉀肥、新疆羅布泊鹽湖鉀鹽、吐魯番硝酸納開發的項目設計和工程開發。中復連眾集團不僅為新疆金風科技等中西部風電企業提供配套,還在甘肅酒泉開工建設風電葉片制造項目,實現中西部地區與連云港市經濟發展互動。連云港市在經濟發展中充分考慮中西部對外開放過程中的相關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發展載體,在發揮既有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港口優勢,聯手擴大對外開放。
(三)腹地產業發展對于連云港港口的需求
1.產業鏈拓展延伸需求。產業鏈延伸包括前向延伸和后向延伸。以冶金工業為例,治金工業中存在大量的原材料進口,由于原材料數量寵大,運輸過程中將占用大量運輸資源,增加運輸成本,由此產生前向產業鏈拓展需求,通過港口原材料加工產業的設置,對初始原材料進行初步加工,縮小體積,減輕重量,以達到優化產業鏈環節的作用。從連云港港口貨物吞吐結構來看,煤炭、礦石、鋼材、油品等大宗貨物占比較大,“酒肉穿腸過”式的大進大出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此產生了中西部地區對于港口產業鏈前向延伸的需求。后向產業鏈拓展需求主要是通過在港口設立專業組裝廠,完善裝備制造業整體產業鏈,便利中西部裝備出口。
2.港口產業配套需求。中西部產業相對集中,產品特征相似,由此產生對港口的專業服務需求。大型裝備由于體積重量大,需要特殊的專業起卸設備;原材料商品數量多,需要大面積的堆場;農副產品運輸儲存過程中對于溫度的要求嚴格,需要專業地運輸冷鏈倉儲設備等。連云港港由于發展相對較晚,相比其他港口在硬件設施和服務經驗上有所不足,因此需加強對中西部產業配套服務。
3.產業發展相關服務業的需求。中西部產業發展相關服務業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其一,金融服務業的需求。盡管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的經濟比重中有所提高,但其經濟總量對于外部資金的吸引力遠遠小于東部地區,因此在產業發展中容易出現融資難的問題,因此需要港口城市金融服務的需求。其二,對港口城市進出口服務的需求。中西部由于深處內陸,部分企業不熟悉相關進出口的流程及技巧,但卻有著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強烈愿望,由此產生了對港口城市提供進出口服務的需求。其三,商品展示平臺需求。中西部產業、產品很多情況下缺乏展示的平臺,不為客商所了解,因此需要在交通便利地區的各種會展服務,通過這種方式使得有優勢的中西部產品為國外客商所認識,從而帶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連云港港口與腹地經濟互動發展的實現條件
1.設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是實現沿海與腹地經濟互動發展的保障。沿海與腹地經濟的互動是以形成區域共同市場為前提的。實現連云港港口與腹地經濟的互動發展,關鍵在于形成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域,也就是要建立區域經濟組織,由區域經濟組織對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進行協調和管理。目前,連云港已與陸橋沿線城市建立了各種合作組織,包括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但其實質而言,是就城市某項或某幾項功能所形成的局部性的聯合。隨著連云港與腹地兩個子系統相互作用地不斷深入,必然要求建立城市區域經濟組織,以此來進行區域全面、綜合性的協調,使市場在區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在區域的優化配置,實現區域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興建臨港產業園,培育臨港產業集群。臨港產業是與港口發展最為密切的產業,臨港產業園是港口與腹地實現產業鏈拓展延伸的最佳載體。當前要加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興臨港產業園、徐圩—板橋臨港產業園區、贛榆臨港產業園區、灌南臨港產業園區建設。臨港產業園以建設進口資源加工基地、建設出口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建設產業承接與轉移基地為主要目標。利用臨港產業園區與中西部地區進口資源深加工企業合作建設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精品鋼材等加工基地,降低物流成本,形成緊密型產業鏈,增強中西部地區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利用現有港口條件,大力發展海鐵聯運,鼓勵中西部地區外向型企業在示范區建設出口產品加工分裝、裝備制造出口組裝等專業化生產加工基地,為大陸橋沿線地區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服務。
3.設立“飛地型產業區”。“飛地型產業區”指內陸城市在連云港辟地建立的屬于自己的產業園區。盡管飛地在空間上與處于內陸地區的城市斷開,但它仍屬于內陸城市管轄,或與內陸城市保持著功能上的聯系。“飛地型產業區”能夠在推進工業化和招商引資中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飛地”內應發展既與連云港市產業結構相連,又與腹地產業結構相關的產業,建立與腹地經濟、與“飛地”提供市相聯系的產業鏈結構,便于二市共同為“飛地產業區”內的產業做配套,節省成本,發揮整體優勢。同時,還應建設“飛地產業區”與腹地的信息資源網,使腹地通過快捷的通訊手段了解“飛地”內產業發展狀況,并及時反饋、指導其進一步的發展。“飛地”的設立還將為內陸城市培養大量的具有開放意識的人才,傳輸先進的觀念,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異。
4.推進保稅港區建設,加速港城區一體化進程。設立連云港保稅港區是更好地服務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實現東中西互動發展的迫切需要。新亞歐大陸橋沿線11個省區,面積占全國37.5%,人口占34.4%,經濟總量占37.1%,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連云港港口吞吐量中有60%以上貨源來自中西部。中西部對連云港提供的服務期望值很高,希望連云港加快包括保稅港區在內的港口功能建設,提升連云港的服務水平,加快連云港發展,立足橋頭堡構建一個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新增長極,以帶動和服務中西部崛起振興、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保稅港區的設立必將增強和完善港口的中轉、配送、采購、分撥、加工、定艙、結算、報關、報驗等服務功能,集物流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信息與通訊服務和人員服務為一體,促進連云港向國際集裝箱中轉樞紐港方向發展,推進連云港港口功能轉型升級。
5.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對中西部腹地的服務。中西部對于連云港港口服務業的需求主要包括金融、商務、信息、航運、物流等。從經濟效益出發,針對中西部地區的市場需求,為中西部構建相關功能服務平臺,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整合資源,加快港口、物流、金融、航運等服務業的發展。政府加強引導和扶持,創造有利于連云港服務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建立政策支持和保障機制。加強服務中西部地區的主動性,做好對中西部的宣傳推廣工作,增加在中西部地區的服務網點。加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改善服務軟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建立專業化市場,以臨港產業為依托,建設零部件配套、成品批發等專業化市場,以滿足中西部企業的需求。重視建設生產要素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積極發展中介機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大力發展代理商、生產力中心、技術信息中心、質量檢測控制中心、開放性行業技術中心等聚集發展機構。
參考文獻:
[1] 張滿林,張世偉.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互動發展機制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8,(4).
[2] 楊大海.遼寧沿海港口與東北腹地互動發展對策探討[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4).
[3] 張廣興,劉濤.論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的演進共生模式[J].經濟縱橫,2009,(7).
[4] 陳為忠,吳松弟.港口(城市)—腹地關系與山東區域發展戰略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