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粒種子要想長成參天大樹,需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更需要耐心等待。教育也是如此,對于個體情況復雜、難以管理的教育對象,教育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更需要絕對的耐心。
關鍵詞:高校教育;個體差異;耐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46-02
引言
在《讀者》中曾看到過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對住在山里的夫婦生了個兒子,健康活潑,就是沉默寡言,到了4歲還不曾說過一個字。父母等啊等,開始有些著急了。有一天早上,做媽媽的給兒子倒了一杯牛奶,兒子呷了一口,撇了撇嘴說:“這奶酸了。”媽媽大吃一驚,手里的盤子摔破在地上。她奔過去抱住兒子,滿面喜悅的淚水說:“孩子,原來你會說話啊!為什么這些年來竟不說話呢?”兒子大不以為然地回答:“到今早為止,牛奶都還可以嘛!”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一些人,需要絕對的耐心。
一、絕對耐心的必要性
目前在高校就讀的多為個性較強的“90后”,他們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有的集長輩寵愛于一身,天不怕、地不怕,恃寵而驕,想法奇異,做事情也很極端;也有一部分處于單親家庭,缺少關愛,更缺少教育,平時都很沉默寡言,也很自卑。對于這兩類學生,要求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急躁、不厭煩,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不舍棄。如果你放棄了對他們的教育,則他們極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不急于求成,用一種寬容的態度和絕對的耐心對待學生,他們會愿意去嘗試努力學習的。
二、循序善誘,耐心教育
事出必有因。我們要堅信每位學生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好孩子,只是由于受外界的影響,才會產生逆反心理。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細心觀察,找出導致現狀的原因所在,一步一步地打開癥結。
(一)主動去了解學生
教育者不要先給學生打上負面標簽,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復雜的、多樣的,我們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知識水平,還要了解他的年齡性格、心理發展水平等。要全面地、細致地、耐心地去了解,要對癥下藥,病急亂投醫,只會適得其反。例如,很多學生會經常出現消極的情緒,認為自己不如其他學生,有悲觀、自我放棄的心理。部分學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上遇到挫折就顯得不知所措;學習環境受干擾就顯得煩躁不安或意志消沉。面對這些問題,教育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等方面,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從情緒的低谷中走出來,充分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困難,用頑強的意志和勇于進取的精神走出困境。
(二)建立互信關系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我們了解了學生的癥結所在,不要急于去教育,而是先要讓學生信任你。只有認為你是值得可信的對象,才能愿意向你敞開心扉。這就要求教育者要耐心等待,克服自己的急躁。學生縱有不良習慣,也不是一時就能糾正過來的,學生們也會在努力去奮斗的時候受到迷惑,也會在努力向上的時候踟躕不前,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任何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言行都是要不得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所以我們要一邊耐心輔助勸導,一邊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一邊給予學生慢慢改變的時間。讓學生相信你是信任他的,你相信他一定能夠改變。只有建立了互信關系,學生才愿意對你傾訴,而我們此時要做的就是耐心傾聽。
(三)培養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心結打開了,我們就要努力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的方向來。學生都愿意去學他感興趣的知識,作為教育者就要努力讓自己所傳授的知識有新意、有創意、有樂趣。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豐富我們的知識,廣泛地去閱讀,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及道德修養,把自己變成博學多才的人。學生都會崇拜博學多才的老師,因為這樣的老師會在課堂中講到前沿的知識、引用新鮮的例子。學生必定會對其中的某一方面感興趣,而興趣就是主動學習的前提,有了興趣,還擔心學生會不去努力嗎?只要學生有要努力學習的意向,教師就要盡職盡責地給予輔導,給予他們成功的希望,讓學生從此愛上學習。
(四) 樹立信心、持之以恒
作為教育者,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成功的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困難的學生面前,都要向他打開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種精神豐富的人。”地下的種子從來不懷疑自己總有一天會破土而出,我們要教育學生他就是那粒種子,只要去努力并持之以恒,一定會達成自己的愿望。
結束語
渴望被賞識是學生最本質的要求,只有我們努力去認知,才有可能走進學生的心扉。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每一次的付出雖然不一定都會有回報,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耐心等待,就一定會撥動他們的心弦。
參考文獻:
[1] 李瑋玲.中職學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更多的耐心[J].大眾科技,2011,(8).
[2] 徐敏.高校教師應具備的三心[J].今日南國,2010,(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