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蘊涵了豐富的以人為本理念,其基本點是,堅持革命戰爭為了人民、革命戰爭依靠人民、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維護人民利益。研究學習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對于理解貫徹新時期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98-03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產生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蘊涵了豐富的以人為本理念,其集中體現在:在戰爭認識論上強調戰爭為了人民,在戰爭方法論上強調戰爭完全相信和依靠人民,在戰爭實踐論上強調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黨在新時期提出的以人為本執政理念與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我們黨根據當代中國發展實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提出的以人為本,與以往的以人為本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對以人為本的考察,往往無視人的現實實踐性,把人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馬克思在批判這種把人抽象化的思想的基礎上,從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出發來理解人,從而賦予了以人為本全新的、科學的內涵。在早期撰寫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主張從人與環境的關系出發來理解人;在后來的著作中,他更是將人的解放與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結合起來,認為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勞動異化的深刻分析,認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就是人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我們黨從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出發,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繼承了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并賦予了新的內涵。堅持認為人的存在是一種關系的存在,人不僅存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而且存在于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的關系中;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對象,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并強調以人為目的,一切為了群眾;以人為主體,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二、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
人民戰爭是指被壓迫階級或被壓迫民族為謀求自身的解放,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所進行的戰爭。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的歷史能動作用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戰爭實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人民戰爭理論。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毛澤東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極其重視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動員、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援革命戰爭的重要性,堅持革命戰爭為了人民、革命戰爭依靠人民、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的各項權利,維護人民利益,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
(一)戰爭為了人民
列寧曾經說過:“弄清戰爭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者解決自己對戰爭的態度問題的必要前提。”在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毛澤東很早就對中國民主革命的性質、任務和對象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創造性的提出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戰爭正義與否的唯一標準。他強調,“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正義戰爭之所以是進步的,是因為正義戰爭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非正義戰爭違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因而是非進步的、反動的。
根據對戰爭性質的區分,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對戰爭所應采取的正確態度。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正義的戰爭。對于后一類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參加。”軍隊是開展革命戰爭的主要力量,在軍隊為誰而建,軍隊做什么的問題上,毛澤東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中心,為人民軍隊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唯一宗旨和“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三大任務。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寫道:“紅軍廢除了雇傭制,使士兵感覺不是為他人打仗,而是為自己為人民打仗。”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八路軍來源于人民群眾,八路軍也就是老百姓,故軍隊不要忘本,本就是工農。”1944年9月,毛澤東在為追悼張思德而召集的會議上,要求全軍指戰員記住:“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我們“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為著少數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緊緊的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
綜上,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革命戰爭的唯一目的,強調革命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要實行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和基本政策。在革命戰爭實踐中,毛澤東始終強調,要堅持兼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重視發展生產,盡可能地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盡力改善群眾生活,以調動和保持人民群眾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革命戰爭創造了不竭的物質和精神動力。
(二)戰爭依靠人民
一般的軍事思想家在論述戰爭主體的時候,看到的往往只是軍隊,毛澤東在人民戰爭思想中創造性的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科學論斷。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而不是反動派,革命戰爭是群眾的事業,動員了廣大軍民,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在政治方針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最主要的敵人。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的猖狂進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一整套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政策和策略思想。通過強有力的宣傳和動員,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使革命戰爭獲得最廣泛的國內社會基礎和國際同情援助。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對統一戰線思想作了豐富和發展,建立了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治方針。
在動員組織群眾上,在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社會條件下,在反動統治力量最薄弱的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主體作用和能動作用。毛澤東高度重視對群眾的組織和動員工作,他指出,建立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必須把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把建立革命政權和廣泛組織、武裝群眾結合起來。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強調,“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才能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革命陣地,使之成為發動群眾、擴大武裝、發展生產、準備干部的戰略基地,成為為人民軍隊提供人力物力支援的鞏固后方和作戰的良好戰場。”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在總結解放戰爭的經驗時,毛澤東說:“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從毛澤東人民戰爭中的動員組織群眾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的革命戰爭中,人民群眾不僅是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源泉,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且是和軍隊并肩的進行革命戰爭的主體力量。
在戰略戰術上,以人民軍隊作為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體制。在戰爭中,正規軍和非正規軍、主力兵團和地方兵團配合作戰,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在抗日戰爭中,由于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性,充分肯定其在戰爭中的巨大力量,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抗擊敵人的積極性。在戰爭中,敵后解放區涌現了成千上萬的游擊隊、抗日自衛隊、婦女自衛隊和游擊小組等群眾武裝,創造了打擊敵人的多種形式和方法,如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交通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等,從而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包圍之中。在革命戰爭中,主力兵團和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和游擊隊、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三結合”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了各種戰斗團體的戰斗力,發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彰顯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三)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人民戰爭思想中,革命戰爭為了人民、革命戰爭依靠人民、革命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者是相輔相成,三位一體的,共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革命戰爭中,毛澤東始終強調,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和軍隊的根本出發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軍隊的唯一宗旨,要想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的權利,維護人民的利益。毛澤東戰爭成果歸人民共享的思想,突出體現在他對農民利益的維護上。毛澤東說:“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因此,打土豪,分田地,成為中國紅軍的一大任務。在軍民關系方面,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澤東還制定了嚴格的軍隊紀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并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以保護土地革命的成果。在保障士兵利益方面,1927 年,毛澤東除了在軍隊中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在連以上建立由士兵、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的士兵委員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民主,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在抗戰時期,為團結大多數的人支持抗日戰爭,黨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實行“三三制”,即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分子各占1/3。這一方針表明,抗日政權是屬于人民的,一切抗日的人民,都可以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的工作,不論任何黨派和政治團體,只要不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對共產黨,它就有在抗日政權下存在和活動的權利。為減輕廣大農民的負擔,實行精兵簡政,休養民力和鞏固政權。在經濟上,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并爭取到盡可能多的戰爭支持力量,實行了“減租減息”政策,開展了由政府、部隊、機關、學校和群眾一起組織的大生產運動,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思想的指導下,黨和政府依靠人民群眾,戰勝了經濟困難,使人民生活“豐衣足食”,擴大了黨的影響,提高了黨的威信,改善了黨政軍民關系,為持久的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強調,要“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成農民的私產”。
三、人民戰爭思想中以人為本理念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毛澤東一再強調,只要依靠和相信群眾,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能夠戰勝的。他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的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自發的運用以人為本,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自覺提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這是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道路上的實踐成果。從革命戰爭年代的以“革命戰爭為了人民、革命戰爭依靠人民、革命戰爭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中心的戰爭哲學到和平建設時期的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中心的建設哲學,其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的永遠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和成功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我們黨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基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實踐提出來的,是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組織等關系的反思過程中提出來的。在現階段,我們重溫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不僅使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其歷史意義,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當前,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海洋.論唯物史觀視野中的“以人為本”[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4).
[2] 王銳生.“以人為本”:馬克思社會發展觀的一個根本原則[J].哲學研究,2004,(2).
[3] 張奎良.試論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哲學發展軌跡[J].哲學研究,1994,(2).
[4] 林啟時.對人民戰爭思想的現實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2005,(2).
[5] 尹建強.論繼承和發展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J].中州大學學報,2005,(1).
[6] 張忠良.毛澤東人學思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
[7] 袁德金.毛澤東軍事思想教程[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3.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