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實施三年多以來,在鞏固農村輿論宣傳陣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科技興農、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為使“村村響”工程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三農”,各級領導要進一步統一認識,重視這一惠民工程的發展維護,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和考核制度,創新廣播內容與形式,以適應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需求。
關鍵詞:農村有線廣播 “村村響”工程 覆蓋 “三農”
“一根鉛絲拉進門,家家戶戶廣播響,大事小情要知道,大家一起聽喇叭。”這段話是對上世紀50至80年代中國農村有線廣播的形象描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和鄉鎮政府體制改革,農村有線廣播卻走向了衰落甚至部分癱瘓。新世紀,浙江省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借“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推進的東風,扎實推進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惠民工程。發展廣播是占領農村宣傳陣地、做好基層思想宣傳工作的需要;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需要。同時,廣播也是應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的重要通訊工具和組織手段。
湖州市處于長三角經濟圈的腹地,新農村建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吳興區是湖州市的主城區,是湖州的富足之地,吳興區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在實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顯露出來的問題,對中國其他廣大農村地區建設、維護好農村有線廣播具有借鑒意義。
經過2008年下半年的試點準備,湖州市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于2009年在全市所有鄉鎮、行政村全面實施。根據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湖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總臺)、吳興區積極推進此項工程,當年底在全區農村實現廣播與電視共纜傳輸,各鄉鎮均建立了廣播站,各行政村建起了廣播室,7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有線廣播聯網,有線廣播農戶收聽覆蓋率達到100%。基于此,全區建起了以轉播上級廣播電臺節目為主,區、鄉鎮和有條件的行政村插播自辦節目的框架,滿足農村基層組織應急廣播和日常廣播需要的有線調頻廣播網絡,基本實現了全區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該工程實施至今三年多來,農村有線廣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發揮的作用
吳興區有7個鄉鎮,加上太湖度假區和經濟開發區,共有221個行政村、2000多個自然村。實施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后,全區農村共安裝室外調頻廣播3200多只,建立和完善了“區廣播電視中心—鄉鎮廣播站—村廣播室”的三級有線廣播網絡體系建設。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全面實施以來,從吳興區的情況來看,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擴大了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加強了農村輿論陣地建設
有線廣播實現“村村響”后,群眾能聽到廣播的地方延伸到了吳興區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一些偏遠的山村也安裝和接通了有線廣播。廣播覆蓋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使全區農村基本形成了廣播電視同步、有線無線結合、多種媒介兼備的傳播格局,從而實現了對農村受眾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宣傳覆蓋,有效地解決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同時扭轉了廣播電視宣傳中以往長期存在的廣播覆蓋上的“瘸腿”、廣播被弱化的不正常現象,凸顯了有線廣播在當代農村傳播中的獨特優勢。廣播傳播的覆蓋面擴大,受眾增加,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達黨委、政府聲音,對農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與電視和其他媒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更好地起到了喉舌和輿論工具的作用,由此,農村輿論陣地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王金法廣播》原是織里鎮廣受群眾歡迎的一檔有線廣播宣講節目,是當地農民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各類信息的一個重要平臺,廣播員王金法40多年對廣播的堅守,為群眾傾心服務,使廣播成了政府和百姓的“連心橋”,當地百姓將廣播親切地稱之為“永不消失的電波”。2010年,廣播員王金法被中宣部評為“全國優秀理論宣講員”。目前《王金法廣播》已成為區廣播電視中心和其他各鄉鎮廣播站的品牌節目,發揮著輿論主陣地的作用。
2. 在發生區域群體事件和突發事件時,作用不可小視
鎮村干部不定期走進廣播站室與廣大農民進行近距離交流和溝通,搭建起了鎮村兩級與基層群眾對話的平臺。這樣做相應減少了各種會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鎮村干群關系更加和諧密切。特別是在發生群體性上訪事件時,鎮村領導通過廣播對事件進行解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避免了糾紛進一步擴大,防止了干群矛盾升級,有線廣播成了鎮村班子處理群體事件的好幫手。如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環渚鄉,2011年4個行政村有拆遷任務,圍繞這一工作重點,鄉、村領導干部走進廣播室作政策解讀、法制宣傳,既促進了拆遷工作,也化解了矛盾,這中間有線廣播發揮了大作用。
農村人口眾多,村民居住分散,少數自然村地處偏僻,有線廣播“村村響”后,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疫情等公共事件的信息進行及時傳遞,并迅速動員力量展開施救,應急處置能力大大增強。如2009年在抗擊“莫拉克”臺風時,吳興區廣播電視中心與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加強聯系,對農廣播節目迅速播出了“防御抗擊‘莫拉克’臺風”專題報道,每天24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出臺風最新信息和動態,同時加大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密度和頻度,為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和全區抗臺風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25日,妙西鄉妙山村發生山林火災,村主任及時通過村廣播室發動村民救火,村民迅速投入撲救行列把山火撲滅。有線廣播在類似區域性群體事件和突發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
3. 提高了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實效,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有線廣播稱得上是最貼近“三農”的媒體,可以結合農時需要,及時把農業科學技術傳遞給廣大農民,如開設農技知識小講座,介紹農、林、畜、副、漁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推廣,以及田間管理、病蟲害的防治、化肥農藥的用法用量等內容。有線廣播“村村響”后,許多農民養成了習慣,每天都會按時在廣播喇叭下等著聽農技節目,農民獲得相關知識后會馬上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農科技術的傳播實效。目前,區廣播電視中心和各鄉鎮廣播站都開設了對農科技節目,內容貼近農時需要,受到普遍歡迎,成為廣大農民開展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有線廣播對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開展村民自治,促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進行普法教育,宣傳計劃生育知識等方面,是普及面最廣、最直接、也最容易為廣大農民接受的媒體。農民在獲得更多致富信息的同時,進一步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精神生活,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八里店鎮移遠山村是湖州市新農村發展的示范村,該村在充分利用有線廣播作為宣傳平臺的同時,還通過廣播把文藝、音樂傳遍鄉間田野。農民朋友親切地說:“廣播不僅是我們致富的好幫手,更是我們精神生活中的隨身聽。”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吳興區“村村響”工程實施以來,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部分基層領導對發展農村有線廣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在過去媒體比較單一的情況下,農村基層組織都非常重視有線廣播的建設與使用。隨著數字電視、移動通信、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大量出現,各級農村基層組織逐漸忽視了廣播事業的發展。個別鄉鎮、村的領導甚至認為實施有線廣播工程只是一項政治任務,因而把它當作一個面子工程來應付,至于這項工程怎樣長遠、健康發展——確保“通村率”、“通響率”,他們卻不重視,更不抓落實。由此,導致轄區內的行政村廣播室的利用率不高,作用發揮不明顯。
2. 有線廣播網維護費用投入相對不足,不利于持續發展
2009年,湖州市吳興區一次性投入1100萬元用于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的建設,近年來還每年從市區兩級財政拿出100萬元用于日常維護,此舉顯示出政府對“村村響”工程的高度重視。但由于吳興區地貌復雜,多個鄉鎮地處山區、丘陵,行政村與行政村、行政村與自然村距離較遠,加之線路、設施被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材料成本上漲,目前用于各鄉鎮、村有線廣播維護的費用存在較大短缺和不足。
3. 部分行政村的廣播室不起作用成了擺設
一些行政村廣播室的利用率出現下滑,有的甚至不起作用成了擺設。以施家橋行政村為例,該村廣播室2010年時利用率還相當高,除了開會通知、信息發布,還有村里的衛生文明宣傳、農村交通安全、農科技術等都是通過廣播傳到農戶,但從2011年上半年開始幾乎處于閑置停播狀態。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鄉鎮的行政村也存在,如八里店鎮五豐行政村,在6個自然村中共計安裝了10只調頻廣播,但村廣播室基本沒有使用。通過調查發現,全區目前已經聯網的行政村廣播室大約有30%閑置。
4. 鄉鎮、村廣播室缺乏專人負責
全區大部分鄉鎮、村目前沒有確定專人負責廣播室的工作,廣播宣傳隊伍的主體是大學生村官。據了解,大學生村官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工作,他們從事廣播宣傳只是兼職,在基層部門,哪個方面的工作人手不夠,大學生村官往往就被抽調去幫忙。這樣就增加了對兼職從事廣播工作的大學生村官進行考核的難度,同時還帶來責任心不強、宣講水平不高的弊端,從而影響傳播效果。盡管一些鄉鎮在《“村村響”工程實施意見》中明確“條件許可的行政村設兼職廣播維護員1名,主要從事調頻音箱的更換和安裝”,但大多沒有落到實處。沒有專人負責也導致部分調頻音箱被人為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幾點思考
農村有線廣播肩負著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任。實施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是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健全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工作。鞏固發展農村有線廣播,積極推動“村村響”工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農村調頻廣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城市與農村、廣播與電視協調發展。當前正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維護好農村有線廣播,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以滿足“三農”需求,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1. 各級領導要重視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的發展和維護
農村人口眾多,盡管電視、互聯網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在農村工作中,有線廣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指導農村工作的重要工具。農村有線廣播網絡的鞏固與發展,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占領農村宣傳陣地的政治工程,科技興農的信息工程,防災抗災的惠民工程。各級黨政部門的領導要統一認識,對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真正加以重視,特別是鄉鎮、行政村等農村基層組織要把這項工作擺上應有的位置,做好發展與維護并加強考核,從而使這項惠民工程得到良性、健康、長久的發展。
2. 農村廣播應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并加大資金投入
目前以“村村響”工程為標志的農村廣播網的建設已由政府支持解決,但有線廣播網維護費用主要靠市區財政支持,鄉鎮一級對有線廣播正常運作的資金支持較少。為此,建議把農村廣播網作為公益事業,納入公共服務、文化惠民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廣播網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有效投入。農村有線廣播網絡建設和運行維護費應列入各級政府預算,嚴格管理,加強考核,確保到位。
3. 建立“村村響”工程長效管理機制
為保障農村有線廣播長期正常運轉,確保“村村響”、“長期響”,建議出臺相關管理制度,形成層層有人管、級級有人抓的長效管理機制。對沒有做好有線廣播“村村響”工程發展與維護工作的,要追究相關部門及其領導的工作責任。要加強行政監管力度,建立監督機制,每年對區鄉鎮村三級廣播宣傳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鄉鎮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村村響”工程納入年度考核內容,以強化工作落實。
4. 要創新廣播內容與形式,適應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需求
區鄉鎮廣播要適應廣大農民對廣播內容需求的變化,辦好對農廣播節目,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區廣播中心按照強化新聞、擴大協作、拓展服務、辦好文藝節目的原則,做好做強服務“三農”廣播節目,精采細編,立足“三農”,關注民生,把目標鎖定在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上,以更快的報道、更好的資訊、更貼近的服務走進農村千家萬戶。要根據自身區域的特點及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如東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作物生長條件不同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指導,真正做農民發家致富、提升生活質量的知心好友。讓農村廣播真正成為黨委、政府得心應手的工具,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和載體。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呂曉紅)